第291章繁城之下
马尔马拉之滨,君士坦丁堡。
已经是1471年的初春,大雪刚刚停歇,天气依旧微寒。
乌云暂时消散,苍白的太阳挂在天边,为人间带来微不足道的温暖。
寒风小了些,海面上的船只重新多了起来,一艘艘高挂着各色旗帜的帆船通过窄小的海峡,驶入金角湾,在各个港口停泊卸货。
各处商港中,领航员们挥动着小旗,将船只引进预设好的泊位,工人们忙上忙下,把船上的小麦,黑麦和各种原材料搬往仓库,又将君士坦丁堡的家具,衣服,钟表,玻璃和各种奢侈品运上舰船。
正值清晨,城市从睡梦中苏醒,工坊区的敲打声和锯木声在初春的早晨传得很远,家家户户的烟囱中冒起黑烟,中产市民们在炉火上煮好早茶,家庭主妇会为自己的丈夫和子女准备面包片,鸡蛋和牛奶。
哪怕在文艺复兴时期,绝大部分欧洲人依旧无法享受一日三餐,大量的农民都会在早晨带上一点干粮,在田地里劳作半天,就着冷水啃完干粮,继续劳作到夕阳西下,这才收工回家,吃上一顿正餐。
如果收成不好,如果遭遇天灾和人祸,百姓们甚至连一天一顿都吃不上,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求生。
当然,对于这些生活在君士坦丁堡的老罗马人来说,饥饿已经是很久远的名词,许多年轻人都快忘记了挨饿的感觉,二十年来,他们从一天一顿,一天两顿直到现在的一天三顿,粮食种类越来越多,肉食占比越来越大。
君士坦丁堡没有流民和乞丐,完善的赈济法规会将“以工代赈”推行到实处,哪怕你在赌博中输光了家产,哪怕你在投资中亏空了本钱,哪怕你的庄园遭到了灾害,君士坦丁堡的官员们也会为你提供工作的机会,开垦荒芜的田地,营建街道和新城区,去各个工坊当学徒,去各个工地当工人……机会很多,这是最好的时代。
当然,任何一座城市都有懒汉,白吃白喝是不存在的,不愿工作的懒惰者会被装船送走,扔到新色雷斯和西境边疆区,随你自生自灭。
出生在新时代的孩子们当然是幸福而安逸的,孩童时期,主日学校会提供最基础的教育,长大一些后,成绩优异者和家境富裕者会被送进高等学府和修道院继续深造,其他人则会在父母的安排下学习手艺,前往各个工坊当学徒,也能养活一家老小。
在手工业时代,熟练工人可是稀缺品,根本没办法代替,收入非常不错,社会地位也相对较高。
至于以农牧业为生的百姓,他们的日子当然比不上手工业者和商人,但皇帝脚下的农民也远非边远乡下可比,他们往往拥有更多的田地,更多的牲畜和更加先进的工具,哪怕遭了灾,前几年剩下的家底也就可保数年无虞。
皇帝没办法让所有农民过上好日子,但完全可以通过宏观手段来调控生产资料,让他们的土地越来越多,让生产资料趋向集中,使他们从少地农民逐渐变成富农和地主。
至于劳动力,牲畜很多,农奴很多,而且只会越来越便宜。
当单位农田所需要的农民逐渐减少,空闲下来的劳动力就会流入城市,进一步促进工商业的兴盛和资本主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