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内河水师
阳光璀璨,绿草如茵,宽阔的大河静静流淌,从高原和山地发源而来,流过广袤的平原,为沿岸的百姓带来生机。
这是多瑙河,整个欧洲的第二长河,将不同的文明和各种各样的文化串联起来,自古便是东西方往来的通衢之河。
在这个时候,在后世十分繁盛的莱茵河航运和易北河航运尚未完全兴起,第一长河伏尔加河却是一条内陆河,与地中海世界交流有限。
小冰期的到来给北方水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莱茵河航运和易北河航运遭到打击,伏尔加河航运更是早已不复往昔,更别提上游地区每年9个月的结冰期。
作为一条南方河流,多瑙河受到的影响比较小,单论航运价值,此时的多瑙河完全称得上欧洲第一。
多瑙河下游平原都是些肥沃的黑土地,东罗马帝国攻占保加利亚后,曾向这里派遣了一批皇家开垦团,用皇室和贵族的威望与信誉来作担保,吸引希腊裔北上垦荒。
既然要支持,技术和物资肯定是少不了的,荷兰的工程师为皇帝建造风车,英格兰的商人为皇帝提供高头大马,西班牙的走私贩为皇帝带来美利奴绵羊,南非的科伊桑人又自愿奉上高产的波尔山羊……
农业技术的进步和新型生产方式的推广让多瑙河下游平原的开垦区迎来了生机,越来越多的农田和牧场被划分出去,粮食,羊毛和鲜肉被送往南方的大城市,衣,毛毯,焦炭和工具则被运往每位农场主的庄园。
由于突厥人的屠戮和库曼游骑的趁火打劫,整个保加利亚地区变得地广人稀,经过多年的恢复后,以索菲亚盆地,普罗夫迪夫河谷,卡赞勒克玫瑰谷和多布罗加琥珀城等大型城市或珍贵资源聚集区率先得到发展,逐渐富裕起来,多瑙河下游平原却依旧以农牧业为主,唯有维丁港因为商业枢纽的独特位置发展不错,其余的零星城镇都分列在农场和牧场的包围中,承担物资调控职能。
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地广人稀而地形平坦的多瑙河下游平原没有采用古老的村社制度,每位耕种者都拥有大量的土地,大量的牲畜和大量的农奴,更像是农场主而非普通农民。
他们的土地被划分为一個个方正的小块,分布在多瑙河及其支流的附近,放羊,放牛,种小麦,种黑麦,种烟草……随你便。
这也是皇帝准备推广的新模式,通过农业技术的提升和大型牲畜的使用让一片土地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农民,将农民逐渐变成“地主”,多余的劳动力自然流入城市,流入各个工坊。
精耕细作不是不好,实在是没这么多的人。
为了吸引更多的流民开垦边疆,刺激他们的生产积极性,皇帝曾颁布《宅地法》,并将多瑙河下游平原划分为开垦区,移民们交钱登记后,开垦出来的土地全部属于自己,可以传给后代,属于私有财产,只需依照比例上缴税赋。
当然,他们的土地虽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私有财产,但在授田前,他们必须和皇帝签署永久性协约,紧急时期,皇帝有权征调他们土地上的一切人力物力。
这份永久性协约牢牢依附于土地,不会因为继承和买卖而变更,新一代主人也必须遵守。
在边疆地区,这种模式好处很大,不仅仅体现在和平时期的生产和建设上,当外敌入侵时,这些私有田地的所有者会誓死保卫自己的土地,拿起火枪,跨上战马,跟来犯者拼个你死我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