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知县,您行事如此‘张扬’,不怕百姓们误会吗?”王浩问道。
大宋官员,所行所思,最重的就是自己的名声。
事宁愿不做好,但自己的“好名声”一定要保住。
于是乎,大宋官场上就多了许多“不粘锅”的出现。
但“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大宋还是有不少将国家放于自己身前的能臣的。
比如寇公。
当初王超率十万大军龟缩在定州城内,也不知他是投是怂。
那一刻,五代武人的荣光尽数加于其身,好好帮大宋君臣回忆了一番那个“人命如草芥”的混乱时代。
而寇准硬是能顶着所有压力,强逼着赵恒上前线。
万一,王超真带着十万大军降了辽人,那寇准就大宋的罪人,世世代代都要被人所诟骂的那种。
但他还是去了。
原因无他,澶州城需要赵恒,需要他寇准,就去做了而已。
但当初寇公是没了办法才当初天子上前线,而陈知县,明明可以隐忍不言...
为何要闹得人尽皆知?
王浩他们也是为陈知县着想。
“且叫他们误会去!诽我,谤我,赞我,颂我,皆非我!”
“百姓们在这件事上涨了记性,日后衙门的政令,看似有害,他们就会想起此故事,衙门的工作的开展就方便许多了。”
王浩等人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