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后有人支援过来,陈昭却脱离了队阵。
虽然陈昭对雁门县骑兵培养十分上心,军士也非常给力,但配合...没有配合!
骑兵作战,讲究的就是一个人马合一、骑兵与骑兵合一,结成军阵后,才有排山倒海的压制力。
这些...人与人的配合,大伙也是在一次次剿匪中给磨砺出来了。
但战马这种高档货色,在边军来雁门县耀武扬威之前,除了陈昭自带马匹,没一个人坐过。
如何驾驭战马要练、马背上的平衡要练,还有战马的保养...这都还只是基础!
在颠簸中没有深厚的功底,十分的功夫能发挥出五六分都算好事了。
其实这都是小事,只要有足够的马匹,换着来多练几次,自然能成为精锐中的精锐。
可是...
雁门县,或者说是整个大宋都缺马啊!
大宋最巅峰的时期都只有军马二十万匹。
听起来很多,但军马不全都是战马,而且隔壁辽军的精锐骑兵标准都是一人三马,封顶了也就装备不到七万骑兵。
缺少骑兵,这直接导致宋军容易被敌军风筝,或者是打了胜仗无法追击敌寇,扩大战果。
陈昭面临的也是这样的困境。
一共加起来就九匹马,坐九个人,长时间的训练,人抗得住,但马它扛不住啊!
战马是耗材没错,但很可惜,陈昭还没有补充的手段。
大敌来袭,陈昭做的就是靠着他的个人勇武,打乱敌人骑兵的军阵,并吸引相当数量的火力。
如此雁门县骑兵的压力就会小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