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燕王朱棣看到水泥路震惊无比!他看到了新希望!
京城。
朱棣他们回到京城第一件事就是感受一下陈寒带来的变化。
思想上面的变化他们暂时是没有办法感受到的。
但是一回到京城他们首先是发现。
京城的商业环境明显变了。
百姓做小生意的多了不少。
大街上面百姓们的精神面貌明显变化了。
交易之时用的也多是宝钞。
最主要的是发现地上的路面都跟外面的不同。
最大的感受就是平坦。
甚至京城的百姓过的日子好像都跟自己在外面的不一样。
就拿燕王所在的北平来说。
他在北平经营这么多年吃的喝的都只能是北方本地。
但是来到京城之后他发现京城的东西不仅仅是样繁多。
他也知道京城汇通天下,商品种类一定繁多。
但怎么都没有想到在小小的杂货铺里面居然就能看到来自西域、江南甚至海外的特产。
和燕王在一块的还有晋王周王。
哥仨在街上走了一圈之后啧啧称奇。
“三哥、四哥,我在开封离京城比较近,我得到的消息是京城这一年发生的变化比前面一百年发生的变化还要大。
当时我就想能有什么不同的。
都听说这个陈涵最近可真的是咱们大明最耀眼的人物。
一个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人,还真就像是从石头缝里面出来的。
不声不响不说一出来还就惊天动地。
搞出来什么改革,让大哥一出来就先将咱们的俸禄给砍了。”
说到俸禄这个事情他们还不敢说太大的声音。
实在因为家里面的老二已经被圈禁在凤阳老家了。
周王一说这个晋王和燕王表情都不好看。
周王继续说道:“现在这个陈汉不仅是改革派还摇身一变,娶了咱大哥的闺女,成了咱们老朱家的人了。
一开始我还真就气到不行,凭啥啊!
老爷子和大哥这是哪根筋不对付了,可现在咱回到京城啊,还真就是服气了。
看看京城现在的变化。
买卖人多了!
匠户和农户那是大行其道。
摊丁入亩的税制改革后,都不需要交多少赋税了,日子可好了不少。
而且我还听说摊丁入亩实行了一年就光是在江南收上来的赋税就是曾经全天下的几倍还多。”
朱棣听了这话后愣了一下:“真的假的?能有几倍?”
晋王也有点不相信:“你这消息都是从哪来的?”
“一看你们就是在边远之地不了解朝廷动静的,这都已经是大新闻了。我家小崽子可关心这些,一个月给我来一封信,天天说京城的变化。
这消息都登载在了他们学院里的工程学院报上面。”
朱有墩这孩子不仅是能干这么简单还非常的孝顺。
关键人家父子两个有共同的爱好,那就是文学,所以父子两个经常书信沟通。
朱有墩每个月都会给周王汇报京城的变化。
周王就是通过这个了解到京城的变化的。
而反观燕王朱棣和晋王这两兄弟在教育子女方面就比周王差多了。
他们都是传统的教育方式,朱高炽和朱济熺都怕他们。
所以听到周王炫耀他的儿子每个月都写信回家。
燕王和晋王都反酸水。
“哟哟哟!老五显你儿子有能耐是吧?我们哥俩在边塞干的是什么活伱又不是不知道?
我们是在跟鞑子拼命你就在开封安安心心做太平王爷,你当然有闲暇管教你儿子。”晋王揶揄起来。
燕王也是说道:“咱要是在开封当王爷也能把儿子管教得很好。
诶,你们还别说咱家高炽胖是胖了点,能力在咱家三代里面那也是出挑的。”
晋王碰了碰他的肩膀:“老四你不是常说你家老大胖得跟个球一样不像你,还说你比较喜欢你家老二。
是不是你说的?是不是?”
老四朱棣脸都红了:“没说!咱没说!”
哈哈哈……
老三和老五大笑起来。
周王道:“三哥四哥,还真别说你们在边塞那生活真是苦,所以老爹还有大哥削咱的俸禄不削你们太多,我这里没啥不平衡的。
在边塞打仗啥的还得是你们,要是换做是我啊我就吃不消!”
周王这话倒没有客气,而是说得实话。
他的身体条件跟自家三哥四哥相比较那就虚弱很多。
别说让他提枪上马去打仗,就算是跟着大头兵操练一下,他都得喘上三天。
他还是安安静静地研究他感兴趣的医术比较合算一点。
而他们父子两个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多的共同爱好,就是家学。
周王喜欢读书,连带着他的儿子们,也个个跟着一起读书,连带着一起做学问。
为什么朱有燉能够如此敏感地察觉民间的变化,能够写出这么多戏剧来。
就是因为仔细观察民间的变化。
而现在朱有墩更是在京城,把改革方面的戏剧写得是遍地生,年纪轻轻已经在京城是有名的剧作家。
老百姓们、达官贵人、还有商人都喜欢看他写的戏剧。
为何?
就因为朱有燉深入地去探查了民间情况,写出来的戏剧接地气,反映民间的变化,反映百姓的呼声。
所以陈寒才给了现在朱有燉这么大的一个舞台,让他自由发挥。
朱有燉之后更是爆发性地创作出了一篇又一篇优秀的巨作。
如今老、三老四都在周王的带领之下慢慢地向着三山门大街而去。
那里不仅人群集中,同时吃喝玩乐更是一条龙。
影响力最大的就是唱戏。
原本江南地带膏腴遍地,百姓生活相对富足,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
所以看戏是不少百姓业余享受的一种。
在三山口大街,更是有朱有燉的一支专业的戏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