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不明,清廷想要用高官厚禄来收买吴部官将,也有所顾虑。关键是不知道这些人谁主事,只好按照官阶来安排。
但是,既停发了云南的粮饷,就已经显出了怀疑和不信任。吴部群龙无首,清廷指定的最高长官,能有多少控制力,肯定也是值得怀疑的。
“既然清廷出牌了,我也该跟上了。”黄立微抿嘴角,露出一丝坏笑,将查如龙召到身边,细细地吩咐了一番。
有造假小能手,再加上吴三桂的印信,简直是太爽啦!而且,他已经收到了刘玄初的书信,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深为赞赏。
待查如龙转身离去,黄立也只是高兴了一会儿,却又微皱起了眉头,冥思苦想起来。
没办法,和清廷一样,财政问题,也就是钱,也开始困扰起黄立来。
大把的俘虏,快速扩充膨胀的军队,带来的困难就是粮饷。当兵吃粮的思想是主流,黄立也不得不屈从。
“根基太浅,经营日短,大肆扩兵的后遗症已经显现出来。虽然还能勉强支撑,但不能开源节流的话,表面上实力增加,隐患却很大,很有可能是亡也忽焉。”
黄立知道抢掠和借贷的方式不能持久,只是一时的解决办法。而且,这限制了明军的扩充。
“以一隅敌全国,果然不是那么容易。多希望能够有一个平稳的发展期,可清廷却不会给明军坐大的时间。”
黄立深感无奈,一场接一场的作战,并非自己所愿。但又不能不打,打起来还往往收不住手。
接连获得胜利,固然令人欣喜和振奋,但负担也在不断增加。不管是粮饷,还是武器弹药,都不足于支撑明军进行长期和高烈度的作战。
决定打云南,也是基于长期发展的战略,所作出的不得不展开的行动。
云南有铜矿,有硫磺,只是这两种战略物资,就足以使武器弹药的产量大幅提升,满足明军在作战中大量消耗。
这样的局面,也是黄立造成的。如果还是原来的武器装备,还是原来的战术打法,军队对于后勤的依赖不会这么强烈。
“总是要追求进步和提高的,自己没有白忙活,能够屡战屡胜,也多依赖于火药和武器性能的提高。光是大刀长矛,不知道要增加多少死伤。”
黄立再次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尽管道路上困难重重,他也要勇敢地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