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立与顾炎武等人反复商议研究,已经制定出了海关的章程。虽然还不完善,但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就是了。
“除西班牙外,不管是哪个国家,只要遵纪守法,只要按章纳税,我大明都愿与之贸易。同样,对于内地商人也是相同的要求。走私贩私,偷税漏税者,严惩不贷。”
黄立仿佛看到了白花花的银子堆成了山,海贸一开,可称得上是财源滚滚。
什么瓷器、丝绸、茶叶,都是最畅销的商品。运到欧洲,就是数倍、十数倍的利润。
而在工业革命之前,欧洲还真没有什么商品,是大明特别需要的。甚至是大明的土布、白糖等物,也是那些西夷要大量采购的。
什么,西夷有玻璃珠子?滚蛋,没人稀罕。玻璃镜子?嘿嘿,咱能搞出银镜反应的。你们那汞锡齐法,逊爆啦!
“嗯,闭门造车是不成,得召集一些海商,把情况了解清楚,才好制定更加科学准确的税率。”
黄立的目光又投注到了地图上香港的位置,要建设成商贸港,可缺乏资金,或者能够通过招商引资来完成。
除了对外海贸的恢复,为兴复大明提供财政上的助力外。黄立还在殚精竭虑地为心目中的新大明,设计着发展蓝图。
新的大明,需要新的政治架构,需要新的治政方式。
是光复大业完成后再实施,还是随着地方的光复,一并推出。对黄立来说,几乎不用考虑太多。
如果因循旧制,虽然在战乱之后、百废待兴,由于老百姓渴望太平,要求不高,而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甚至会出现什么这个盛世,那个盛世。
但这不是黄立所希望的,因为时间拖得越长,将来实行改革的阻力就会越大。
目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吏治,就是人才选官的体制。
传统的科举,已经不适应这个发展的时代。准确地说,是考试的科目不行了。
四书五经作为熏陶个人品质的书籍,还是可以。但学得再透,也难以经世致用。
没错,这是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最先提出的名词,高度概括了他们提倡的实学,黄立深以为然。
程朱理学和和陆王心学在明末本已经衰落,但满清统治者又把失去生机的理学捧了起来,且只剩下了泛泛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