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王亦是大明臣子,今大明兴复有望,岂不是皆有利焉?”陈永华淡淡地说道:“难道,清廷继续窃据华夏,继续压制威胁,才是好事吗?”
冯锡范摇头道:“冯某不是这个意思。大明兴复,自然是好。但我等是延平王手下,亦要为大王着想。”
停顿了一下,他接着说道:“若沿海之地尽为明军所得,不知大王奏请,是否能得其一二。比如金厦,比如潮惠。”
陈永华暗自鄙视,要想得地,就自己去抢去占,没听说过臣子向君王索要土地的。
“殿下尚未攻闽,我军起兵为时未晚。”陈永华缓缓说道:“清军应该大部已被牵制,以我军的实力,袭攻闽地,颇有胜算。”
冯锡范嘿嘿笑道:“陈兄。大王不来亲自拜见,想必你也知道他的心思。”
陈永华心中暗叹,知道郑经打的什么小算盘,不过是还做着称霸一方的美梦罢了。
崇祯年间,郑芝龙归顺朝廷,官爵不高,却倚仗其雄厚的海上力量,雄踞一方。
南明时期,郑成功虽奉明廷,却刻意保持距离,听调不听宣。
李晋王两次进攻广东,郑成功都虚言以应,就是不想明军光复广东,与郑家势力接触,影响到他独断而行的权力。
郑经也是同样的想法,既想占便宜,又怕受到朝廷的约束。还觉得自己不含糊,对太子殿下有些轻视。
可陈永华却看出来了,太子殿下同样也没看得起郑家。送来的只是通报,并未言说出兵助战之事。
显然,太子殿下对于明军有着强大的自信。不用郑家,也能够战胜耿藩,光复福建。
从这里也能看出太子殿下对郑家有不满,或者说是生分的感觉。
“这可不是隆武、永历,要仰郑家鼻息,要千方百计结好。”陈永华知道拜见太子殿下可不是个好差使。
从大义名分上讲,他是臣子,该为大明着想;可从效忠层次来说,他又是郑经的手下,要为郑家谋取利益。
“真是令人为难哪!”陈永华苦笑着,目光转向已经露出黑边的大陆,心想:“大王若不认清形势,改弦更张,恐怕日后与朝廷的关系难以融洽。”
有大批的郑家官将向清廷投降,也必然会有一批在形势恶劣时会投降明军,这就是可以预见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