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本网 > 穿越历史 >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 > 第414章 中华科技

第414章 中华科技(1 / 1)

把读书识字,或者叫文凭,与自身利益挂钩,才能够使人们具有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就象后世,你可以不读书,那你就只能出大力。比较高端的岗位,一纸文凭就把你挡在了外面。

不管是减赋税,还是涨薪水,以及豁免人丁税,都是在明确地向百姓们表示着重视知识的倾向。

其实,老百姓也想读书识字,可没那个条件。吃饱饭都不容易,哪有钱去让孩子去上学?

而黄立推出的教育体制,等于是小学免费。从六七岁开始,三五年达到小学毕业。这个时间段里,孩子还小,家里也不缺这么个小劳力。

当然,如果想学习,总能抽出时间来。一天识一两个字还不行吗,三五年下来,小学课本所列出的常用字,也学得七七八八了。

只要工夫深,有毅力,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当然,这是在能吃饱饭的基础上。

在技术上的突破,黄立显然是想得简单了,也意识到自己在布局中的不足之处。

关键是时间还短,连政府架构都算是草创。什么科学院,也没几个人,哪能一下子就搞出什么亮眼的成果。

“还是基础薄弱,鼓励发明创造的氛围不够浓厚。可惜,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就象普及教育,第一代是最难的。以后,但凡家里出个小学生,也相当于有个老师,家里人都能自学啦!”

黄立已经在尽全力解除百姓们的负担,也只有能吃饱穿暖,才有学习的心思,这是最基本。

而受到了小柳的启发,他正拿着《天工开物》在阅读。有些机械,可能并不比西夷差,只不过是不被人重视,而想应用的又没有多少文化。

黄立觉得自己的猜测可能是真的,因为科技制造方面的知识,在封建社会的读书人眼中,就是拿不上台面的奇技淫巧。

书是编写出来了,能读懂的弃若敝履,想用的却又不识文断字。

其实,黄立猜测得也不完全准确。《天工开物》未被重视,还在于出版印刻的生不逢时。

第一版《天工开物》是崇祯十年发行,而在明末同时出现一批实用的技术科学著作,是适应当时高度发展的生产力,特别是手工业、商业的需要。

但清兵入关后,战乱频繁,许多手工业基地成为一片废墟。如山西潞安,明末有织机三千余张,到永历十四年(顺治十七年)仅剩二三百张,江南的受祸可推想而知。

在这样残破的经济基础之上,还有谁去关心技术问题?就是有了技术书籍,又有谁购买?

最新小说: 全家偷听我心声后,杀疯了 大王万万不可 重生后,成了病娇九殿下的心尖宠 犯罪专家在恋综杀疯了 糟糠之妻做皇后 天下继兄一般黑 咸鱼[快穿] 重生中奖前,目标,桃李满天下 侍郎家的小少爷 重生回雌君少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