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哪个地方,都能出好兵,闽浙粤、川湘鄂等省,在黄立眼中都是一样。
只不过,为了加快北伐的步伐,他指令大都督府,从江淮、闽浙大量招兵,标准就是会水性,数额暂定为三镇,集结训练之地为崇明。
加上蔡寅和杨宁的两镇人马,以及一镇海军陆战队和郑家的一万多人,海路进攻的兵力将达到了七镇,八万多人马。
为了尽快成军,尽快形成战斗力,明军又进行了一次抽调和补充。抽调的是熟悉水性的官兵,补充的则是新兵。
李岳前往崇明,胡国柱也被调动,与陈上川一起担任海路大军的正副统领。
这将是一支相当雄厚的兵力,无论是在华北沿海登陆,还是在辽东,都会对清军构成致命的威胁。
计划已经制定完毕,接下来就是兵员的训练,以及向占领诸岛运输粮弹物资,囤积起来以备大战之需。
蔡寅和杨宁所部人马,先行出动,驻军长岛,赶在台风季之前。
一支百十艘舰船的分舰队作为配合,常驻长岛,并向北勘测水道,准备在秋季之后大军齐聚,进攻旅顺口。
没错,黄立反复权衡之后,决定直捣辽东,再看清廷的反应,进行灵活的战略调整。
通盘考虑应该是最佳的策略,格局有多大,战场就有多宽广,就更能使满清首尾难顾,处处被动。
虽然海路进击,需要运输大量的粮弹物资,但倾斜供应,其他三路大军暂不动作,还是能够保障后勤的。
而且,占据的海岛也能种植农作物,光长岛的耕地就有将近三十万亩,经过军民抢种,秋后也能有相当多的收获,缓解粮草物资的所需。
靠海吃海,丰富的海产品,就地煮海煎盐,海岛的经营,也使驻军的生活能够保证,并不比内地差多少。
夕阳西下,映得海面通红,余晖之下,十几条船载着收获,逐次驶进不大的港口。
码头上,军民们欢腾起来,开怀地说笑着,将一筐筐的海货从船上搬下来,分门别类地收拾,有现吃的,有要用盐腌起来的,还有要晒干的。
岛上的百姓又多了一些,都是因为山东的沿海迁界而拼命逃出的。在灵山岛上,终于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军队也增加了,达到千人左右,正在加紧对陆地进行侦察刺探,准备展开袭扰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