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万岁的长袖善舞,郑经不得不佩服。本以为战乱刚止,江南需要休养恢复很长时间,可没想到会这么快。
发行光复债,收银铸币,纸钞代铜钱,银行汇票,大开海贸……一系列手段使出来,不仅迅速稳定了江南,还能保证粮饷充足,实在是令人意想不到。
迅速的稳定恢复,也意味着整合速度的加快,失去了东宁府的治权,郑家也没有钱来养兵增船,只能无奈地把粮饷大权转交给朝廷。
虽然原来的部将和官兵都没变,可郑经心里清楚,大都督府派来的粮饷官和军法官,会很快地控制住郑家军队,变成大明军队也只是时间问题。
“大势如此,非人力所能抗衡啊!”郑经每每想到此,都不由得发出慨叹。
明军的实力太雄厚了,造船扩军,西夷也极力交好,郑家已经完全无法抵挡。
何况,郑家兵将出于闽粤浙,回归故土是人心所向,有几个愿意呆在荒岛东宁府?
北伐已经是压倒一切的大目标,以此名义,皇帝调动郑家兵将,或者说是明军所部,还真的就名正言顺。
朝廷拿钱粮养的兵,难道不该报效国家,效忠皇帝?
“满清已经是颓势难挽,北伐成功,指日可待呀!”郑经心里清楚,随着华夏光复,朝廷会更加强势,但这也是他只能接受的结果。
就是原来的郑部将领,也知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道理。如果他郑经要图谋不轨,兴许就被手下卖了,捆起来送到皇帝面前。
陈永华连连点头,说道:“确实如此。海路突袭,又至少有数万大军,足以令满清顾此失彼。所谓的江淮防线,背后被抄袭,肯定会土崩瓦解。”
郑经笑了笑,说道:“大明光复指日可待,这是好事儿。可海清河晏,太平盛世,却不是那么简单。”
“万岁是铁了心要收拾吕宋的西夷,水师一部已经驻扎东宁,正在熟悉周围海域情况。依我看来,北伐成功,或是将鞑虏驱出关内,万岁便要对西夷开战了。”
陈永华沉吟了一下,试探着问道:“大王欲在海外争得封地?”
郑经淡淡一笑,说道:“君若赏赐,臣不敢辞。”
海外给封地,黄立说过几回,虽然没有明旨宣布,但谁都知道这不是随口一说。
海外开拓之决心,万岁显露得已经相当明显,功勋之将放之于外,也是不错的安置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