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太平,是老百姓的心愿,也是黄立的希望,而要实现,却是要用无数人的鲜血和生命来完成。
现在如此,将来也是一样。没有保卫太平的力量,早晚会再陷入战乱,不管是外患,还是内忧。
而明军,已经成为黄立手中那把锋利无匹的战刀,砍向异族统治者,恢复华夏朗朗的天日。
战争不是目的,却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牺牲也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曾经走过的歧路,肢体生出的脓疮,要重归正路,要剜疮重生,也还要经历铁与火的考验。
炮声隆隆,枪声轰鸣,喊杀声也不曾被压下和掩盖。徐州城下,提前展开了明清决战的序幕,或者说是预演。
徐州古称彭城,又名涿鹿,已有六千年文明史。彭城系少典时代的古城,彭城之称,源出有蟜氏。
昔者少典之君大丛娶有蟜氏之女安登,生炎帝。安登氏以“壴”为族徽,因称居地为“彭城”。
公元1352年,元右丞相脱脱亲率大军,镇压徐州李二起义,以百炮轰城,城尽毁,后建城于奎山脚下,改名为武安州。
明洪武年间废武安城,仍迁回故址重建徐州城。
城墙以砖石垒砌,周长九里余,城高及底宽均为二丈三,顶宽一丈一。
城门四开:东曰河清门,西曰通汴门,南曰迎恩门,北曰武宁门。城外环以护城河,深宽各三丈许。
明天启四年,黄河决堤,水深一丈三,城完全被淹,于是迁至城南二十里铺重建,这是徐州第二次迁城。
崇祯元年水退,城内淤积泥沙厚达一至五米,文物悉埋于积沙之中。
时兵备道唐焕于原址重建,是谓崇祯城,城规模及形制与地下洪武城雷同且相重合。城东门、北门沿袭旧称,西门易名为武安门,南门改称奎光门。
要说徐州既为名城,又为坚城,但却有一致命之处,与荆州一样,怕水淹。
但清廷也看出明廷的善政,明君的仁厚,以徐州城内百姓为质,决意坚守于此。这里距京畿之地尚远,战败后还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转圜。
而明军攻破淮安,等于突破了江淮防线,这也逼得满清不得不采取最不愿意采取的战术,倚坚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