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底,开国之初,便苛待宗室,对黄立的名声不好。何况,宗室也没剩几个,黄立也犯不着省那几个钱。
但十年几十年,或是上百年呢,人口繁衍起来吓人,宗室早晚还是要自食其力的。
黄立虽然还没明确表示出意见,作为英明神武的类似开国之君,他的脾气禀性大家也知道,肯定不会把这个事情留给下一代解决。
毕竟,不管是出于自信,还是先让宗室适应一下,以前那些对宗室约束的条条框框,已经废除了不少,宗室的自由度大大提升。
这就是前奏,宗室估计也能猜到。既然给他们自由,不禁农工商,不禁入仕,就是给他们时间来选择。
其实,黄立想过赏赐田地的法子来解决。本来就已经要放开土地买卖,倒逼朝廷向外扩张,也让军民有向外迁徙的动力。
可现在却有些操之过急,还要等上一两年,把有功将士安置妥当,百姓生活稍微稳定才好。
不管田地总量多么充裕,总会有地主的,也总会有佃户。可能是不舍离开故土,也可能就图个省心。
随着人口的增长,这种情况避免不了。不是谁都想着去海外奋斗,哪怕给田给地。
既然不能面面俱到,黄立也不打算搞什么限制地租之类的政策。既然愿意被地主剥削,那怪得谁呢?
或者,因为劳力不够,地主还会开出好的条件,来争佃户为自己耕种呢!
况且,大明也正在转型之中。虽然农业生产不能忽视,但发展工商才是长久之计。
除了农民,还要有大量的市民阶层。象手工业者,小商贩,也不可或缺。
李云容对于皇帝要从宗室拉投资,有点不太愿意,但也没有执拗反对。毕竟,她并不需要太多的钱财,皇帝的恩宠还是立身根本。
“皇爷说的扩大再生产,臣妾觉得极好。有了投资,各地都建起皇家工坊,岂不是更好。”李云容的心思全在儿子身上,随口说道。
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是玻璃工坊,长途运输不易,在各地都能生产制造,才能推广普及开来。
再有,玻璃工坊也需要原料,在各地建厂也要就近选址,以减少成本。
各地都有富户,玻璃的产量增加了,价格也能降下来,赶时兴要显摆的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