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这也是一个尝试,黄立记得后世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和消费。
出口就不用说了,海贸大兴,除了传统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高端制造业也在不断发展,以水银镜子、精巧器械为主。
投资还只是限于政府,以建设基础设施、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公路、港口是重点,钢铁厂、水泥厂、玻璃厂等也在全国各地选址兴建。
消费的驱动,就稍微差一些。主要是刚摆脱战乱,民众还未从贫困中完全解脱出来,达到温饱,也没有太多的消费冲动。
所以,取消宵禁,发放代金券,以后还有减免赋税,都是拉动消费的举措。
消费上来了,工商业发展就有更强的动力,这是黄立的思维。至于效果如何,也只能是有待观察。
看起来五六百万银子是不小的支出,但按照钞二银一的投放比例,朝廷财政也不过是拿出了一二百万的银元,纸钞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
这时候就看出发行纸钞并建立起货币信用的好处了,只要信用不崩塌,保证购买力,那纸就是钱。
即便有所超发,现在也影响不大。毕竟,老百姓已经接受纸钞,既能购买,又能交纳赋税。
除了要长期积攒不动的才会换成银元,否则,今天赚明天花,谁去找那个麻烦,非要频繁地去银行兑换。
至少在国内的货币流通中,不论是官府,还是商人和百姓,都接受了纸钞,也并没有银元和纸钞的歧视。
而且,朝廷已经有明旨宣布,拒收或人为将银钞区别对待的,是违法犯罪行为,将受到法律的惩处。
这主要是针对商家,销售商品就要收纸钞,还不能钞票和银元两个价格,这对于维护钞票的信用,稳定人心,是必要的措施。
至于钞票和银元的兑换,也有限制。流通是流通,两者混用。可有针对性的抛钞囤银,却是不被允许的。
能够享有大量兑换金额银元的,多是从事海贸的商人,要在官府登记授牌。毕竟,国际货币就是金银。
但这都不太影响纸钞的使用,以及大明朝廷为其所作的官方背书。
而且,随着大明的恢复重建和对外扩张掠夺,财政会更加宽裕,发行的银元和纸钞比例也会不断地调整。
纸钞刚开始发行使用时,与银元的比例是一比一。纸钞的信用建立起来,就变成了二比一,以后可能是三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