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鞭炮齐鸣,却有锣鼓喧天。北方光复后的第一个春节,就这样悄然而至,到处都扬溢着欢庆的气氛。
孙老四裹了裹棉袄,换了个手,拎着篮子,脸上带着笑,加快了脚步,往家里走去。
篮子里有一瓶酒、一瓶醋,一小包糖果,还有将近二斤的羊肉,几尺花布,两头大蒜……
鱼已经有了,窖里还存了萝卜白菜,还有冻的大葱。过年有鱼有肉,能吃上羊肉大葱馅的饺子,孩子有糖果吃,自己还能喝上两盅。
想到这里,孙老四的嘴角翘得更高,似乎听到了孩子们开心的笑声,看到了他们欢快的笑容,以及妻子喜悦的脸庞。
“花超了呀!“孙老四并不太担心,代金券已经是意外的惊喜,即便没有,过年也会花些积蓄。
关键是鞑虏已经败亡,辽东光复,大明的外患基本消除,老百姓再不会有战乱之苦。
随着重建工作的展开,市面上正在快速恢复昔日的繁荣。对老百姓来说,就意味能够操业谋生。
农民自然是要耕种,有田地就行,小市民也各有职业,却要看整个经济大环境的好坏。
百姓穷困,自然也是百业凋弊,这就是消费对经济的影响。
朝廷发放代金券为的是促进消费,也想得周到细致。
半两银子五百文的消费券,都是小额的,十文二十文一张。如果是大额的,百姓不舍得花,只买便宜的,找回的钱可能就存起来了。
“孙哥。”有人招呼着,打断了孙老四的思绪。
原来是邻居,姓张,都叫他张大贵,也提着一篮子年货。
身旁是他的大儿子,七八岁的年纪,嚼着麦芽糖,冻得鼻涕都出来了,还一吸溜一吸溜的也不擦。
“没少买呀!”孙老四看了一眼,笑着说道:“看来,是不愁明年的饭辙啦?”
张大贵让儿子叫了叔叔,才开口说道:“还是重操旧业,估摸着能不错。这一两年可是受苦了,这天下太平了,就手松些,过个好年。”
老北京号称有三百六十行,肯定没那么多,但靠手艺吃饭的小市民却是不少。有卖力气的,有靠技艺的,各有各的谋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