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殖民者确实需要华商和华工,但是,他们绝不允许政治上或军事上的敌对势力存在。
由于明清两朝的封建统治者对于海外华人漠不关心,南洋的华人移民逐渐变成了“没有祖国的商人”。
早期欧洲殖民者在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严重依赖于华人:从事殖民地与中国之间的贸易;从当地获取财富;以及为殖民城市提供服务。
随着巴达维亚与中国的贸易愈发密切,华人对于荷兰人便愈显重要。
巴达维亚从中国输入茶叶、金银器、纺织品、丝绸、陶瓷等,向中国输出香料、胡椒、藤条、檀香木、犀角、燕窝以及其他物品。
而华人生活的进一步改善,又吸引了其他地区的华人纷纷离乡,到爪哇岛尤其是巴达维亚闯天下。
华人除了经商,大都靠手艺吃饭、开厂榨糖、开店售货,什么都能干。
在巴达维亚郊区和荷兰人控制的爪哇沿海地区,榨糖厂几乎全都由华人控制。
所有欧洲白人开办的工厂或者种植园,完全无法与华人的企业竞争。
这导致荷属东印度公司必须以行政命令强制华人糖厂、种植园、酒厂等等低价销售,并强加各种高额税率。
荷兰人还把欧洲流行的包税权交给了华人,由华人包税商来替荷兰殖民者对土著人征税。
实际上,贪得无厌的荷兰殖民者是靠着各种强制行政手段盘剥华人企业、用苛捐杂税剥削华人,以此来维持殖民地的运转,以及他们穷奢极欲的生活。
但荷兰殖民者为确保殖民统治,还是在不断对华人加强限制和迫害。
如新侨进入巴达维亚,如未得到殖民当局批准,要坐牢半年并罚苦役。
侨商上岸住宿要经批准和登记,水手一律不准上岸;若水手失踪则要处罚船主等等。
因为殖民者始终不信任华人,在与华人移民合作、利用华人力量的同时,时刻警惕、防范着华人力量的壮大。
爪哇的荷兰殖民者有着一种极度自相矛盾的情感:他们既需要华人,同时又害怕华人。
他们深知,如果没有华商,没有华人工匠,没有华人劳工,他们在殖民地将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