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要全部由军队去占领,由官府去经营,投入太大,力有未逮。
如此,就不如以利诱之,由大明子民成群结队的去占领经营。或者,是富豪商贾招募人手去占领开发。
这既能被官府任命官职,又是生财之道,还是子孙后代的基业,何乐而不为呢?
“还有退役军人,也该发挥他们的余热,出外闯出一片天地。安居乐业,应该比不上金戈铁马的刺激吧?”
黄立很确定,如果给出政策,会有相当数量的退役军人会愿意重操旧业。
也不是参与什么激烈的战斗,打孱弱的土著,还不是轻而易举?
国战之后退役了很多的官兵,黄立希望那些一直在坚持抗清的将士们都能安享生活的美好,他们付出的已经太多太多。
其次,那些降附的绿营官兵,也该给他们戴罪自赎的机会。
当然,退役也是自愿的原则,且多数退投的官兵都品级不高,中高级的将领大多留用。
等到伐倭成功,北方和辽东的重建恢复也达到预期,经济条件也允许,黄立便准备推出普遍义务兵役制。
全体适龄男性公民都要服役一定的年限,呈现全民皆兵的色彩,而且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黄立的想法是常备军保持在二三十万,主要布置在北方,这对于大明帝国的疆域来说,并不是很多。
但后备军却很充足,有战事时征之即来,召之能战。
什么是后备军呢,和后世的预备役比较相似,也不同于民兵组织。
实行一年或两年普遍义务兵役制,只要身体符合标准,便要在十八或二十岁去当一两年的兵。
服役期限满了之后,少量义务兵会补充进常备军,而大多数义务兵会返回家中,成为平民百姓。
服过兵役又返乡从业的军人,便成为了后备军,或者改称为预备役。
有专门的机构对后备军进行管理,每年抽出时间进行必要的训练,并发放一些训练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