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后,《泰晤士报》的头版头条上,李奇维意气风发,大手一挥的照片赫然在列。
上方则是大大的标题:清国青年,英国留学,开眼看世界,获物理诺奖,立志报效祖国。
《泰晤士报》用整整一个版面,详细介绍了李奇维的生平。
并重点描绘了他来到剑桥后,是如何受到知识和文明的熏陶,才脱离原生国家的愚昧。
在这过程中,英国的文化和教育氛围,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的思维方式。
总之,一通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李奇维从一个平平无奇的清国年轻人,经过剑桥大学的四年专业培养后,就能获得物理领域的至高奖项。
这充分说明了英国作为工业文明的发源地,对于落后地区的教化作用。
英国作为世界中心的日不落帝国,其光辉照耀着全世界,布拉布拉。
报纸一经发出,立刻遭到哄抢。
《泰晤士报》只能开足马力,扩大印刷,连续加印五次,但依然供不应求。
可见李奇维影响之火爆。
其余的诺奖得主的光芒,完全被他遮盖住。
一时间,李奇维的名字风头无两。
他的事迹迅速以英国为中心,朝四面八方传去。
清朝驻英国大使馆内,罗福玉坐在椅子上,正闭眼听翻译人员翻译最新的《泰晤士报》。
越听他的脸色就越难看,尤其是李奇维关于华夏的言论,更是让他愤怒无比。
他的手抓住扶把,因为过度用力而青筋暴起。
“该死,他还是我大清的子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