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2月1日,按照华夏的农历计算,再过6天就要过年了。
然而在英国,2月却只是普普通通的月份。
经过了半个多月,李奇维的热度终于下降,人们又恢复到往日的生活中。
不管是诺奖也好,封爵也罢,永远都是少数人的专利,大多数人可望而不可及。
柴米油盐,上班下班才是他们一生的宿命。
只要偶尔出现一两件爆炸性的新闻,可以慰藉他们平凡无聊的生活就足够了。
但是对于物理领域的学生或学者而言,一个大好时代才刚刚开始。
量子论和放射学开启了新的研究热潮,不少大学的物理系招生都翻了一倍。
各国受到诺奖启发,也开始重视对于科研人员的奖励制度。
因此,更多的人涌进了科学领域,企图有朝一日,能一鸣惊人,天下皆知。
这是物理学最好的时代,各种新理论不断突破,超越人类对于物理想象的极限。
这是物理学最差的时代,青年天才横空出世,光芒闪耀,镇压一切。
普通学者一辈子的工作,就是为那些天才们节省一下午的时间。
然而,乾坤未定,人人皆是黑马。
没有人愿意当天才的垫脚石,而是发誓要把天才踩在脚下。
毕竟就算是天才,也不可能一直走在物理领域的最前沿。
比如布鲁斯·李,距离他发表量子论和光电效应原理,已经快过去一年半了。
这期间,他也只是总结归纳前人的结果,提出光的波粒二象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