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汤姆逊的办公室出来后,李奇维就开始了忙碌的工作。
李奇维一边梳理着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史,一边在撰写自己的博士论文。
这是他前世养成的习惯。
他喜欢首先从宏观层面,把握住物理理论的发展脉络,理清各理论之间的先后关系。
只有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不会被各种人物名字和学说,搞得眼花缭乱,分不清重点。
相对论的发展比较单一清晰,没什么可说的。
但是量子力学及原子结构,就非常复杂,涌现出的大神也最多。
公元前400年,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的概念,他认为万物由原子构成。
16-17世纪,自然科学体系建立后,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了原子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物质。
此后一段时间,原子一直都是化学家的研究领域。
1789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定义了原子一词,从此,原子就用来表示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单位。
1803年,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道尔顿,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著名的原子学说。
该学说认为原子就是小到极致的实心球体,本身不带电,里面什么都没有。
道尔顿还测量了不同原子的质量,他以氢原子的质量为1,规定了其他原子相比氢原子的相对质量。
当然他的测量结果非常粗糙,但也激发了人们对于原子结构的研究热情。
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发现,灰尘在水面上会发生不规则运动。
这进一步证明了微粒学说,这一现象也被称为布朗运动。
1877年,德绍尔克思提出,布朗运动是由水分子的热运动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