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喜为人老实憨厚,但并不是傻。
自己有几斤几两,适合做什么,他心知肚明。
儿子和他说机械厂要想法招一批技术骨干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便是自己的老同学付英忠。
为此他不光是连续找了付英忠三趟,还许给了他机械厂厂长的帽子外加百分之五的利润分红。
刚才,他说话之所以吞吞吐吐,一是他担心儿子不同意他为自己找了个厂长,二是他担心儿子会埋怨自己给付英忠开出分红的高薪。
刚拿了电机厂五个点股份,财大气粗的李大国哪儿在乎这么点汤汤水水,他也更希望这一世父母能生活的轻松一些,能有付英忠这样的得力干将绝对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
事实也确实如此。
付英忠还没到任,化肥厂和磷肥厂的技术骨干就被挖得七七八八,他上任没几天,机械厂就被他打理的井然有序,这确实是位不可多得的猛将。
“爹,付大伯,这厂子是你们的,想怎么做你们说的算,你们就把我当个参谋就好。”
事实上,李大国心里也确实是这么想的,机械厂也好,水电站也罢,全都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做的权宜之计,就这点儿技术含量的东西,李大国还真没把它们放在眼里。
“哦,那我就谢过少东家的信任了。”付英忠玩笑着说了句。
“付大伯客气了,大刀阔斧的干便是了。”李大国投以信任的眼神,“付大伯,机械厂有什么需要我协助的?”
付英忠看出来了,李大国这是有心考校他呢,于是思索片刻,不紧不慢的说到:“要协助的地方暂时没有,不过接下来我想从制度、质量、人员素质三方面着手,改善生产加工环节,提高产量,增加效益。”
机械厂经过二十多天的筹建,其人员规模已经达到七十五人,但是其经营和生产却依旧处于混乱状态。
付英忠希望通过制定部门、岗位、生产、薪酬、营销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工厂的日常经营变得规范起来。
再有就是质量,他带着李大国查看了一下堆在厂房一角的报废零件,爆出了一组数据,选矿厂送过来的毛坯零件合格率不到两成,而机械厂加工出来的合格率也仅仅只有四成。
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工人们七八成的劳动成果全都是无用功,白白被浪费掉了,而摆在眼前的这堆报废零件,还得运回去重新炼制,还会形成新的浪费。
听完这组数据,李大国扭头看了眼杜俊彦,用眼神询问他选矿厂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