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培晓的专访就安排在电研所临时搭建的会议室。
米馨和李大国进来的时候,夏培晓端坐正中,身旁坐的是自己的先生杨立明,而另一旁坐的是刘剑锋。
刘剑锋需要全程跟进专访的内容,以免出现泄密的情况。
而对面坐着的则是来自冀北日报、冀北电视台的两名记者,记者身后还架了一台摄像机。
“摄像机的镜头只能拍你们和夏教授本人,其他人全部不允许出镜。”刘剑锋郑重其事的提醒,他对摄像的事多少有些抵触。
“人都到齐了,那我们开始吧。”见到李大国二人进来,夏培晓示意访谈可以开始。
“夏教授,请问您放弃清北大学优越的条件,来到这样一个山村,有没有觉得很艰苦?”
率先提问的是昨天采访工地工人的张记者,他的采访提纲也事先被刘剑锋做过审查,例如刚才的问题当中,村名是不允许出现的。
“没有啊,开发一代机的时候那才叫艰苦呢。
当时实验室都没有,好多同事连电线都害怕,怕触电。
我清楚的记得,有一次我让采购帮忙买一个电表,结果他买回来一个家里走字儿的那种电表,我告诉他不对,我们要的是那种测量无线电的,接着他就又买回一台测量电力的那种,反正不是一回事,全都很外行。
后来我们就自己买,但那个年代什么东西都没有,我们就自己去旧货摊上淘一些东西。”
夏培晓讲的很随意,她短短几句话便让众人感觉到当时研发第一代计算机有多么的不易。
相对而言,南山村有专业团队,有经费,还有一定的基础,已经比最初的情况好了太多了。
“那么艰苦的条件,大家都能坚持下来吗?”张记者又接着提问。
“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
我记得好像是54年,我们的计算机小组从华先生的数学所转到了田先生的物理所,这之后闵教授就去了西D,王教授去了苏国,我们三个人,就只剩我一个了。”
“你自己一个人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坚持的理由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