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微处理器部分,我认为微处理器的设计集成的功能太多了,需要做进一步的解耦合。”
夏培晓的设计理念还停留在之前的晶体管时代,对后世的CPU、主板、内存之类的部件,没有严格划分。
这就导致,当前的微处理器设计中掺杂了很多后世主板,甚至是内存的功能。
这样做,不利于整个计算机的模块化、结构化,也不利于单个部件的持续迭代升级,而且也影响整体稳定性,还会增加微处理器集成的晶体管数量。
“我也认为微处理器的结构不是很清晰,但一时也没更好的办法,如果将部分功能解耦合,这就会增加板卡的设计难度,甚至需要另外一块芯片集成剩余的模块。”
没想到李大国一眼便看出了图纸的问题,夏培晓很庆幸没找错人。
她也有同样的感受,但解耦合会导致微处理器的功能不能全部实现,需要额外的芯片配合其工作,这样做一是会影响速度,二是会导致成本的上升。
“我们的微处理器就是用来运算的,只需要保留控制单元、运算单元、存储单元三组模块即可。
其它的像外部设备控制、总线控制、时钟控制、存储器交互等等,这些全应该移到板卡上。”
李大国一边解释,用铅笔在设计图上勾出控制单元、指令寄存器、译码器、寄存器、逻辑运算、总线、缓存等几个模块,将其作为微处理器的核心模块,其它的部件全都不考虑。
“那其它的功能就只能再单独集成为一个芯片了。”
夏培晓思考过后,表示了肯定,按照李大国的想法,将微处理器的芯片一分为二,可以降低四成的晶体管数量,使得当前这款微处理器的晶体管数量保持在八千个左右,这会大大降低设计和制造难度。
“我认为,微处理器就是用来控制和计算的,我们只要维持这两个核心功能即可,有了这样一块微处理器,接下来就能按照摩尔定律,定期进行迭代升级,最多三代过后,咱们的微处理器就能处于国际领先的位置。
至于其它的模块,诸如内存储器、外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这些模块的迭代速度会稍慢,而且相对微处理器的技术要求也较低,我们也可以寻找更多的合作伙伴功能研发,这样就能带来整个计算机领域的繁荣。”
李大国的话说的很直白,第一就是保持微处理器的快速迭代,保证其领先的地位;第二就是将计算机模块化,寻找更多的合作伙伴加入。
他这番话也让夏培晓茅塞顿开,一直以来,夏国的计算机研究都是停留在实验室里,它之所以发展缓慢就是因为单靠某个研究所根本撑不起如此庞大的产业体系。
如果按照李大国的想法,不光是微处理器,内存储器、外存储器、甚至是键盘、显示屏,全都会诞生出一个个的科技企业。
有了这样的一批企业的加入,夏国的计算机事业必然能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从而具备与国际掰手腕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