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资深编剧,李杰很清楚知道是为什么,在互联网尚未大规模地入侵视频领域之前,国内的电视剧播出的渠道几乎只有电视台一个选择,一方面是因为传播渠道有限,每个电视台一年能够播放的总集数有限,如果一部电视剧集数过长,势必严重挤压其他电视剧。
另一方面,电视剧集数太长会直接导致单剧采购成本变高,以致于某些中小电视台无力采购大剧,即便对有实力的大电视台采购成本过高也不是一件好事,成本高便意味着风险大,一旦收视率不尽如人意,电视台的亏损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因此以前的电视剧篇幅相对来说会更加精干一些,没有像后世一样动辄一部电视剧四五十集,大多剧集都是二十多集,三十多集已经可以算得上巨作了。
久而久之,大家便形成了惯例,尽量压缩剧情,让剧情更加紧凑,节奏也会更快,但是后来随着互联网视频行业的崛起,各路资本挥舞着钞票入场,疯狂的购买剧集扩充自家的版权库寄希望于形成版权壁垒。
市场从买方市场过渡为卖方市场,单剧采购价格的上涨完全是可以预料的。
疯狂攀升的采购成本,同样也助长了演员片酬的提高,后续各类天价片酬层出不穷的源头便在这里。
演员的片酬越来越高,拍摄的成本也就随来越高,投资方为了最大限度的攫取收益,自然要给剧情注水,因为电视剧的价格是按照集数收费的,剧集越长,收益自然也就越高。
发展至今,一部电视剧导演不拍个四五十集根本无法收回成本,疯狂注水的结果,便是剧情拖沓、剧集质量下降,很难再出那种可以重温无数遍的经典电视剧,而且剧情注水也会严重地影响观剧体验,近年来即使是国民热剧也很难逃出这种怪圈。
我是特种兵第一部成剧年代较早,还没有学会注水那一套,类似这种卧底的支线自然不会花上太多的笔墨,假如放到现在不演个二三十集已经算是良心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