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之人评价这个政策的时候,往往会将其视为大明的一个新起点。
建国之初,朱元璋立下十五不征之国,告诫子孙后代,不得随意出兵征伐邻国。
老朱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完全是为老百姓着想。
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运输条件制约下,除了防御反击是不得不打的战争之外,出征他国,对于老百姓而言,完全一种重负。
君主以武功自标,将领建功立业,可老百姓呢?
除了大量的士兵战死沙场,无数人被征发去服役,搞运输保障等后勤之外,再没有半分好处。
并不像那些西方的海外殖民地一样,能够搜刮资源,反哺母国,有利可图。
老朱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才立下规矩,不许随意征伐。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但同样。
国虽大,好战必亡。
在老朱看来,大明之大,无所不有。
只有守好自己的疆域,反击外来的侵略就够了。
要与邻为善,不轻易去进攻任何国家。
站在当时的角度,这一观点无疑是无比正确的。
但是。
它忽略了时代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
大明不扩张,便永远处于守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