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两人还黏黏乎乎的,徐建民麻溜上车,坚决不给他们当电灯泡。
徐建军站在车边,看着依依不舍的廖芸,把她揽入怀中,轻轻的拍了拍她玉背,宽慰着说道。
“等明天我来接你去检查,如果真是咱们想的那样,婚期已经订好了不好更改,但是可以先把结婚证给办了。”
“好,我等你。”
短短的几个字,廖芸却有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
从发现异常时候的忐忑不安,到连家人都不敢坦白的忧心忡忡,廖芸这段时间都是独自承受内心彷徨无措的压力。
不过在徐建军出现的那一刻,仿佛一些问题都迎刃而解,经过这么多年以来的相处,以及两人早就浑然一体似的感情,廖芸早就把他视为自己的主心骨了。
回家的这段路上,徐建民的话远不如从机场接到他二哥的时候多,而且在路口停着等待的时候,他的目光还不时的瞟向车后排那个巨大的旅行袋。
显然是对里面装的礼物充满了期待,按照二哥的习性,每次回来多少都会带些国内没有的东西。
刚刚他可是见识过徐老二送老丈人礼物的手笔,自己是他亲弟弟,肯定也不会差了。
不过徐建军却对他的举动视而不见,只顾盯着车窗外的风景出神。
国人传统的观念就是多子多福,前世他之所以三十好几且结婚多年,才只生了个闺女,主要是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精心培养一个孩子的隐形成本越来越高,如果多生几个,一辈子可能就交代给孩子们了。
如果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但又不能给他优异的生活,只是给社会输送牛马,那很多人可能都要慎重考虑一下的。
特别是八十年代之后出生的人,随着经济条件的攀升,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也就更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不愿意一辈子只为孩子活着,所以在这方面就会量力而行。
“小民子,如果只能生一个孩子,你将来是想要儿子呢,还是更期待闺女呢?”
“当然是儿子,没有儿子谁继承香火,没有儿子谁给你养老送终啊?”
徐建民的回答几乎代表了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观点。
经济越发达,生育率往往就越低,这已经是已经成为无法打破的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