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衷于同学聚会的,永远都是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他们未必是要彰显自己,也不一定非得通过踩压别人显得自己高人一等。
而是因为这些人有钱又有精力,不必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因此,他们会愿意与当初的好友或者小团体联络。
当然也不排除那些怀有遗憾,对白月光念念不忘的别有用心者,他们参加聚会就是为了创造机会接触曾经错过的人,提供便利补上来不及打的炮。
在网络兴起前,同事不约而同的加班和同学心照不宣的聚会,就是婚外情的高发场合。
知青这个团体其实跟上学深造有异曲同工之处,而且他们的聚会也更加现实。
如果脱离之后混的好,当初的苦难经历就是自己的磨刀石,君不闻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泛其身。
这些人一般更乐意时不时的回去看看,缅怀一下曾经的艰苦岁月,帮助一些曾经对自己有照顾的人。
但那种回去之后日子依然过的很苦的,就基本上是查无此人的状态,如果不是实在躲不过去,他们是不太愿意参与到这种熟人局的。
徐建军婚礼邀请的人已经够多了,他之前都还在为当天的应酬绞尽脑汁呢,自然不会通知那些没什么交集的人来参加。
对于手头宽裕的人来说,参加婚礼就是抽出一天时间吃顿饭,应酬一下;但对于那些在生存线上挣扎的人来说,光是礼金都要费尽思量,徒增负担。
但是他没邀请,不代表别人不会主动参加。
为了应付这种意料之外的情况,徐建军还特意找了几个联络人,各自负责熟悉的圈子,防止怠慢了人家。
不管怀着什么样的目的来参加他的婚礼,都算是捧场的,必须笑脸相迎,并且把人给招待到位了。
于得水被分派的任务就是安排从胡家峪过来的乡亲,以及当初知青点的难兄难弟。
其实他跟徐建军去知青点的时候,上山下乡已经接近尾声,除了跟他们一前一后到的李晓,剩下都是大哥大姐。
但是看现在这情况,这些早他们扎根于此的老知青们,虽然待的年份长,但感情未必有他们深。
“宝根叔,这一晃咱也有四五年没见了,这两年村里收成怎么样,比我们在的时候要强多了吧?”
“现在地都分给各家各户,比起生产队磨洋工要好多了,再加上代销点就能买到好的种子和化肥,产量肯定增加不少,不过咱们村好多都建大棚种蔬菜,这个伺候好了比种庄稼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