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岁月的洗礼和不断的技术革新,夏国联盟的特别钢材产量持续增长,他们开始采用钢材制造大炮。
此次教导团携带的全部是这种新型的钢炮。
这些钢制的臼炮能够装载更多的火药,其射程已经能够达到约两百米,而此时“炮灰”明军恰好进入了臼炮的射程之内。
自战斗的第一声枪响,杉西参将陈三槐便感到了不安,但辅兵和民夫已经被驱使至八十步的距离,预计只需四五十个呼吸的时间就能冲入敌军阵地。
然而,随着战斗的打响,他震惊地发现,负责驱赶“炮灰”的二十名亲兵几乎瞬间损失了一半。
陈三槐之所以敢于领军出战,是因为他手中握有三样法宝:亲兵、骑兵和弓箭手。
在他的两千人营中,拥有三百骑兵和两百弓箭手是极为难得的,只要这“三宝”没有遭受重大损失,他不在乎其他人的伤亡。
教导团一营的首轮射击只是让冲锋的辅兵和民夫感到惊慌,毕竟只有一百多人倒下,而且大多数是明军的士兵。
但是第二轮射击不再是针对明军,而是无差别攻击,这次距离又缩短了十几步,战线上再次倒下了一百多人。
此时,站在队列前,目睹夏国射击的民夫们已经非常恐惧,但他们仍然被身后的人推着向前小跑。
第三轮射击之后,前排的民夫和辅兵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恐惧,开始逃离那些恐怖武器指向的区域。
阵列两侧的民夫和辅兵可以逃向战场外,而中间的“炮灰”们则不顾一切地开始回头逃跑。
到了这个时候,混在人群中驱赶“炮灰”的亲兵和明军也被击倒了不少人,他们转身的速度甚至比民夫们还要快。
然而,更让陈三槐感到惊恐的是,弓箭手位于“炮灰”和步卒之间,因为在步卒发起冲锋之前,弓箭手需要先射出几轮箭,以期对敌人造成更多的伤害。
夏国的臼炮正是瞄准“炮灰”和明军之间的结合部进行攻击的,而且城楼上的参谋们通过望远镜早已发现了明军这支远程部队。
随着旗语的挥舞,一营的火炮自然要先攻击敌军的远程部队。
出战的一营采用的是横列队形,前后不过三排,陈三槐的弓箭兵被命令组成一个方阵,因为敌军的阵型实在薄弱,如果弓箭手排成一排射箭,效率就会大大降低。
在陈参将看来,他集结弓箭手,通过密集的齐射来达到压制敌人的目的,却没想到这正好方便了夏国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