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恪诚笑着解释:“我当时之所以坚持下去,是因为我相信这是对的,即便受到质疑,我也从未动摇过。”
周海忠点头表示理解:“只要问心无愧就好。”
徐恪诚微笑鼓励他:“陛下明察秋毫,只要你真心为百姓着想,即使遇到小人中伤,也无需担心,陛下自会为你主持公道。”
周海忠坚定地点了点头:“定不负大人与陛下的厚望。”
随后,徐恪诚语重心长地说:“掌管益州时,要特别注意寒门子弟的行为,他们一旦得势,可能会忘本。”
周海忠疑惑地皱眉:“您的意思是……”
“我自己也是寒门出身,深知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你要帮我监督这些事,确保一切井然有序。”徐恪诚平静地说。
周海忠沉默片刻后点了点头:“我明白了。”
望着周海忠离去的身影,徐恪诚心中暗叹:其实他还未完全领悟,但关于朝堂斗争和陛下的长远布局,现在还不能全盘托出。
这段离任期间,正好可以考验周海忠是否能够抵御诱惑,成为真正的栋梁之才。
那一晚,两人相谈甚欢,周海忠不仅学到了许多官场智慧,还得到了徐恪诚治理民生的经验传授。
周海忠虽然还没完全掌握所有知识,但至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让徐恪诚对他刮目相看。
而周海忠也发现,尽管徐恪诚出身于富有的屠户家庭,但他绝非等闲之辈,见多识广,一通百通。
即便只是简单的指点,周海忠也能迅速领会,难怪连曹大人和太师都对这位书生赞赏有加。
徐恪诚相信,只要周海忠在官场上历练一番,必定能脱颖而出。
然而,在他们准备用餐之际,益州府衙的鸣冤鼓突然响起,两人面面相觑,神色凝重,周海忠望向徐恪诚,只见后者微微一笑:“此事就交给你了,我对你有信心。”
得到鼓励后,周海忠换上官服,步入公堂,此时,已有不少人在旁等待,因为是晚上,衙役们早已到岗待命。
由于灾情需要控制,这里的衙役比其他地方更多,被分为两班,确保随时应对突发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