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朱瞻基不淡定,主要是作为老朱家的一员,知道眼前这位后世的事迹,想淡定都淡定不了。
更不要说是朱瞻基本人了,说实话,听到这个名字的那一刻朱瞻基心里是有些复杂的。
从后世的角度来讲,于谦无疑是一个拯救大明于水火,力挽狂澜般的人物。
如果不是于谦一派的留守派,大明一但南迁虽不至于直接就灭国了,但北方肯定会陷入一片混乱,特别是燕云之地,作为大明北方的屏障,一但落入瓦剌之手,大明就算没有灭亡,也会重演南宋的局面,与瓦剌形成隔江而治的情况。
后续的事情没有发生不好说,但是于谦的功绩也绝对是不可否认的。
然而这只是从后世人的角度来看待于谦,虽然对于谦本人多有神化,但这样的于谦肯定是于国有功的,说是大明的救星自是不为过。
但是站在皇帝的角度来看问题,于谦这样的臣子,注定就不是一个好臣子,从其一系列事迹就能看出来,这个人忠心的从来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整个国家,如果国家有需要,甚至就是把皇帝砍了,他都未必会犹豫。
就像夺门之变的朱祁钰,要知道朱祁钰之所以能上位,可以说是于谦一力主张的,甚至是为了让朱祁钰安心留守顺天府与瓦剌一战,拍着胸脯对朱祁钰保证过,就算是朱祁镇回来了,也会为朱祁钰解决麻烦。
而结果就是于谦眼见朱祁钰病重,又没有子嗣,为了日后皇位交接安稳,朝局稳定,于是在明明有能力阻止的情况下,眼睁睁看着夺门之变发生。
可以说,无论是朱祁镇也好,朱祁钰也罢,在于谦眼里,都是没有朝局安稳来的重要,如果有需要均是可以牺牲。
这样的臣子就算是能力再强,对于一个皇帝来说,都不是一个好臣子。
“草民于谦,拜见太孙殿下!”于谦听见朱瞻基的话,对着朱瞻基再次行了一礼。
“怎么?你认识他?”朱棣也有些意外的看向朱瞻基,自家这个大孙子虽然平时大大咧咧的,但是可是很少有这样失态的时候。
更不要说只是听见一个人的名字而已。
“爹,他自然是认识的,若如不然,他刚刚也不会反应那么大了!”不等朱瞻基回答,朱高煦就开口道:“因为这人就是那个不吃牛肉,全部都是受朱瞻基这小子指示,在外面散布谣言诬陷老三不说,国子监的争论也是此人挑起,如果不是我将其抓住,说不定外面现在会闹出多大的乱子。”
说完,他又看向朱瞻基,脸上露出几分得意,道:“小子,现在你还有什么要狡辩的吗?”
朱瞻基眼神有些古怪的看了一眼自家三叔,没有理会他,而是对于谦问道:“我三叔说你就是不吃牛肉?”
“回禀殿下!”不知为何,于谦似乎对朱瞻基颇有好感,听见朱瞻基问话,态度也不再那么高冷,还带着几分恭敬,解释道:“草民今日与几位好友相约于国子监,原本只是互相讨论一二,见到那议论墙,一时兴起,便也写了些东西,贴了上去,因此才与国子监的人发生了一些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