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将军,关将军。”轻叹了口气,刘封也是随即微微躬身而道:“未能及时遵命出兵的确是我之过也。孟达将军虽有所建言,但终究吾才是上庸三郡主将。关将军若有责罚,吾愿一力承担。”
是的,面对抗命之责,刘封并没有将他全都推诿到孟达的身上,而是主动地将责任担在了自己的肩头,哪怕付燚的话语中已经有所暗示。
从这一点来看,刘封倒也没有辜负皇叔这些年来的教导。
至少,作为一个将军,他的这份担当是能够加分不少的。只是,作为一个君王而言,这样的担当,或许并不完全是件好事。
当然,这看似莽撞的承担背后,刘封或许也还有着更深层的谋划。
什么?这不应该啊,孟达与刘封不和?刘封为何不落井下石?
不和的原因是什么——刘封抢走了孟达的鼓吹?!
这真是好大的仇恨啊!两名蜀汉的高级将领,会因为区区一个乐队给结仇?
若是真的是两人不和,孟达在投降了魏国之后,还写书信给刘封,劝他投降。
魏国到底是想让刘封投降还是不想啊?要是想的话,怎么会让一个“仇人”给刘封投降?
而刘封呢,在被皇叔赐自尽之时,却是说:悔不听子度(孟达)之言。
怎么的?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却是后悔没有听一个仇人之言,不该是悔未能及时发现子度叛汉之心,未能及早杀了子度吗?
显然,刘封和孟达,绝不是什么仇人,即便是有所嫌隙,更大的可能也只是做给别人看的。
而且,从刘封的角度来看,孟达绝对是一个值得拉拢的对象。
要知道,孟达是什么人?那是法正的好友啊!
而法正又是什么人?如今蜀汉的尚书令、护军将军,皇叔手下真正的谋主,真正的心腹重臣,即便与诸葛丞相相比也相差无几。
《先主传》云: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诸葛亮总理后方政务,足兵足食;法正则随军征讨,出谋划策。而拿下汉中的巨大胜利,便是出自法正的手笔。(《三国演义》中,很多诸葛丞相的很多故事其实都是法正干的。)
刘封这边保下了孟达,无疑是给了法正巨大的面子,不说借此机会将法正绑到自己的这条船上吧,也至少能让法正欠下一个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