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虽有二十三四万兵马,看起来比之蜀汉和东吴加起来还要多,可其掌控之地域实在过大,二十几万大军实际上已经是其历史的低谷。
当然,这也跟曹魏连续在几次大型战役中失利有关。
好在,兵力上的短缺,曹魏凭借着广袤的地域和深厚的人口基数进行弥补,倒也不成问题。
真正要命的问题是:随着那个能够将曹魏各路兵马捏合在一起的那个人的倒下,此刻曹魏的军队实际上已经有些呈现出一摊散沙的模样,甚至在向着分崩离析的方向发展:
长安驻军五万,负责对蜀汉战事,其基本已被越骑将军曹彰所掌握;
荆州军六万五千,在征南将军曹仁的手中;
扬、豫两州军力共计四万余,分由征东将军张辽和徐晃两人掌握;
幽州军两万余,由护乌桓校尉阎柔率领,负责监视辽东公孙氏;
剩下的,才是是以青州兵为主的曹操中军,人数大约在六万左右,其中五万跟随着曹老板在洛阳,一万余则在魏都邺城;
至于其他零零散散的几千郡县驻兵,影响不了大局,暂时不论。
这样的兵力分配下,一来让兵力不会过于集中到某一个人的身上;二来又让曹氏宗族得以控制绝大多数的兵力。
以现有的兵力分配来看,曹氏子弟所直接控制的兵力就达到了十七万五千之多,几乎是曹魏全部兵力的四分之三。
甚至,那几个统兵的外姓将领也无不是曹老板的心腹爱将。
如此一来,曹操所设计的权利平衡规则——以宗室掌军权而制门阀世家——才得以实施。
这套作为在平时自然是好的,可随着最高掌权者曹老板的离世,问题也就出来了......
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曹丕的手中兵力太少,满打满算此刻曹丕的手中也只有六万人马,而这六万兵马中还有三万青州兵。
一旦这三万青州兵集体卸甲归田,偌大的魏国,曹丕手中的兵马却是只有区区三万人而已。
而一直与曹植交好的曹彰手中,却有着五万兵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