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同样的劝进,同样急迫的臣子们,唯一不同的是君主们的余地与选择而已。
赵匡胤是有的选而默认了黄袍加身;皇叔同样有的选,却是拒绝了皇帝的诱惑;而曹丕则是没得选,只能在众臣的“胁迫”登基。
嗯,至少从曹丕对司马懿所述说中,是这么个情况。
原因很简单,曹丕手里的权柄不足。
文臣方面,虽然这些年曹丕也是下过一番功夫,着实拉拢了不少的文臣和世家们。
可问题是,这些世家们,不是渐渐衰弱(河北崔家、甄家),就是刚刚遭逢大变(颍川司马氏),还有就是尚未有足够高地位的(颍川陈氏等)。
这还真不能怪曹丕的眼光或是运气不好。
事实上,文臣方面从来都是更加支持曹植的。
毕竟,从才气上而言,三曹之中,无疑是曹植最为出色。
仅仅凭着自己的文才,曹植甚至就已经收拢得了弘农杨氏为己用,要知道这个家族可是号称“四世太尉”的存在,相较于自陈群才腾飞的颍川陈氏,其影响力大得不是一点点。
相反,曹丕之所以能拿下河北崔氏、甄氏以及颍川司马氏和陈氏,还要多亏了曹老板的帮忙——拜师崔琰,才有了崔氏的支持;联姻甄宓,才有了甄氏的支持;而司马懿和陈群更是曹老板直接塞到了曹丕身边,这才有了他们的支持。
当然,这其中曹丕的人格魅力也是能够将这些家族留在身边的重要原因。
但不论如何,很显然,至少在文臣方面,曹丕从来都不具备任何的优势。自然跟随在其身边支持他的门阀世家,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而在武将和兵马方面,真正由曹丕亲手掌握的,其实也就从曹老板手中继承过来的中军六万人而已,就这六万人,还有两万解甲归田的青州兵。
换言之,偌大的曹魏,曹丕的手中仅仅只掌握着区区四万兵马。
而其余大多数的兵马,却是掌握在以夏侯惇和曹仁为首的宗室将领们手中。
虽然在第一时间,夏侯惇和曹仁为首的宗室将领们便是宣布了对曹丕的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