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办法,随着汉军堂而皇之的增兵,司马懿也只能向洛阳请示,暂缓调离关中的兵马。
好在,经过一年多的扩军,曹丕的手中也算是还有几分家底,加之东吴方面并未做出什么出乎曹丕预料的歪招,整个东线战事暂时也算是在有条不紊的推进中,因此,曹丕也是准许了司马懿暂缓抽调关中兵力的申请。
只是,打死曹丕也想不到,正是他这次看似随意的应允,却是让魏军之后在东吴的作战陷入了困境之中。
虽然受到蜀汉在陇右方向的影响,曹魏却并未在宛城方向对蜀汉施压。
倒不是曹丕不想,只是,荆南汉军的动向还没有传到曹丕的耳中,在曹丕看来,此刻的魏军需要汉军,更多过汉军需要魏军。
因此,不对宛城施压,让汉军主力放心大胆地与吴军主力继续对峙,才是魏军的最佳选择。
而从这一点也不难看出,虽然蜀汉和曹魏依旧在互相牵制着对方,但很明显,对付东吴,依旧是两家的共同目标。
三国角力,被两家所针对的第三国,势必是最难受的。
这一点,哪怕是国力最强的魏国也不可避免,就更别说国力几乎垫底的东吴了。
应该说,此刻的东吴已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也毫不为过。
这样的情况下,任何但凡还有些爱国的将领都会想着要如何救亡图存。
自然,身为吴郡世家的陆逊也一样。
而身处江夏郡的陆逊甚至比孙权更先知道蕲春郡被魏军所袭的消息。
几乎瞬间,陆逊便是想到了魏军继续南下抢占武昌、断其后路的可能。
也在想到这种可能性的同时,陆逊便是明白了东吴所面临的情况:魏军不可能只是攻占武昌断自己的后路,其在建业方向一定会投入更多的兵马。
而如今的建业,可只有区区不到两万人马啊!
想及此处,陆逊也就了然了东吴的危险境地:若是他不立即撤军而归,别说是江夏郡了,恐怕就连建业也将不保。
没有任何耽搁,陆逊也是立即便召集了众将,开始讨论起撤军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