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炮准备完毕,二号炮准备完毕,三号炮准备完毕……”
随着火力排六门迫击炮陆续报告,进入到了待发状态,三排长举起右手,果断下达命令道:“第一轮,预备,放!”
六名装填手同时一步向前,将炮弹从炮口放进了迫击炮管。
“锵!嘶——”
炮弹滑下去的摩擦声响起,却没有后续的炮火齐鸣。
因为这次是模拟对抗演习,并不是实弹对抗,使用的仅仅只是训练模拟弹,不具备发射的能力。
不过。
有前期的完整预备动作,还有这个开炮动作就够了。
跟在旁边的导演部裁判,会根据100mm迫击炮的常规杀伤数据、命中率、毁伤率和炮袭地点的目标信息等等,进行计算定性和定量分析。
最终在运用数学方法裁决,计算每一次攻击的具体结果。
说的直白点。
只要炮袭的开炮诸元数据,都和目标地能够对得上,毁伤率足以覆盖目标,那就会判定目标被摧毁。
如果毁伤力不够,不足以覆盖,就会计算出大概的百分比的生存率。
这也是为什么需要组建导演部,派出大量的裁判人员到现场,跟着各个作战单位的主要原因。
在没有后世大量监控、无人机、计算机推演等各种高科技的支持下,军演只能全靠人工来判断执行。
虽然过程可能没有那么真实,但总体并不影响对抗军演的结果。
这边钢七连火力排根据陈军命令,对蓝军两个班进行了两轮饱和打击,一共发射了十六枚迫击炮弹。
如此火力炸一个排都够了,摧毁两个步兵班绰绰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