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很眼熟?
之前介绍过鲁菜高汤种类。
除了最常见的鸡鸭猪骨吊制的高汤,鲁菜里也有蔬菜高汤、海鲜高汤的分类。
只不过前者使用的最多,也是最常见的,所以才最广为人知。
后两者在那个生产力落后的年代,是十分奢侈的用法,所以才名声不显。
后来高汤的概念随着国内其他文化传入霓虹。
因为是一个岛国,海产品是餐桌上常见食物。
所以才有了化学家池田菊苗发现厨师制作的海鲜高汤味道很鲜美。
反复研究后,在1908年,从昆布,也就是一种海带里,提取出来了谷氨酸钠。
他把这种味道,按照国内传过去的说法,称之为‘鲜味’,这种物质也被命名为‘味之素’,就是现在常说的msg。
在1923年,味之素传入国内,国内商人便改名为‘味精’。
自打那时候起,鲁菜长期以来的秘密被攻破,逐渐跌落神坛。
味精价格便宜,效果比每天花费巨资吊制的高汤更好,其他厨师包括鲁菜厨师们,开始把味精视为珍宝。
著名文学家、美食家梁实秋先生,就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味精的文章。
在文章里表达了他对现在厨师过量使用味精这种调味品的担忧。
梁先生的担忧最后还是出现了。
大量迁移海外的华人,跑到阿美利加开餐馆,把滥用味精的恶习也带了过去。
到1968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收到一封阿美利加人的信,信里说他吃了中餐后,身体会出现一系列不愉快的症状。
包括背部和手臂麻木、心悸、全身虚弱。
杂志把这封信刊登出来,并且用标题党的常用做法,把这件事定性为‘味精症候群’。
这一下子整个阿美利加对于中餐厅和味精的话题直接变成了‘客观事实’,认为吃味精会得病。
作为跟班小弟,枫叶国在几周后让这一症候群‘蔓延’到了本国。
《多伦多星报》特别采访了一些‘患者’,让这件事火上浇油,直接掀起了一股抵制中餐的蜂巢。
作为歧视问题的发源地,不光是把‘味精症候群’直接改成了‘中国餐厅症候群’。
原本抵制中餐,也逐渐升级为抵制华裔和亚裔人群。
当时大量华人和中餐厅,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恶意伤害,‘零元购’活动风靡一时。
其实即使后来,有阿美利加多个大学的研究机构,专门研究味精后,给出了无害的结果。
阿美利加官方也把味精定性为‘安全’。
可老百姓不管你这些啊!
除了国人一提到味精,首先想到有危害,吃了会患癌症,其实阿美利加等歪果仁同样如此。
把d品当作正常消耗品的他们,早就把味精视为一种‘毒药’。
导致所有中餐厅都打出广告,保证自家绝对不使用味精,歪果仁去吃饭时,也会在点餐前专门强调不能放味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