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怎么就护着大地主和大老板呢?陈乾琢磨不透,干脆决定亲赴扬州,查查陈慧到底还活蹦乱跳不。
对付一个现代人,陈乾得好好盘算盘算,但要是陈慧不在了,他就有的是招数。
打发走了郑耀宗,陈乾马不停蹄奔扬州去了。
这次,他吸取了云阳的教训,没走水路,而是坐车在陆地上跑,从云阳出发,沿着寿州道,穿过阜阳,到了淮安,再拐到泰州,最后直达扬州。
原本计划从鄂州走,沿着长江北岸溜达到扬州,可时间紧迫,陈乾可不想拖沓。
这会儿已经是夏天,从云阳四周的情况看,他的心开始打鼓。这天下,远不像想象中那么美好,贫困才是老大难。
咋提高产量,咋让老百姓吃饱饭,这才是头等大事。陈乾脑子里有几样宝贝:红薯、土豆、玉米,这仨可是吃食的大功下官。
这玩意儿貌似都是外来的,明朝才传进来,要是自己能从海边捞到这些宝贝,那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想出海咋办?当然是造大船,他总不能跑到青海去造船吧,造大船得去海边。
原计划一路狂飙,但侯爷出行,哪有那么简单。
陈乾倒是挺低调,随行的只有三千多人,全是兵哥哥,贴身侍卫也就几百,还下了命令,沿途官府不准迎接,也不用特意准备休息的地方。
陈乾一行人安营扎寨,地方官只负责补给。
这一路上,陈乾发现大明最头疼的不是产量低,而是老天爷不给力。为啥后世没这么多自然灾害,这会儿咋就这么频繁呢?
洪水、旱灾、蝗虫、霜冻、冰雹,随便哪个都能让庄稼减产。
朝廷的税收本来就少,还得救济灾区,修水利,铺路。
实地考察一番,陈乾才意识到,自己之前那个取消徭役,改由官府采购付钱,完成国家工程的命令,简直是天真加草率,这巨大的开支谁扛得住啊。
这就是为啥太后修个云阳宫,建个万象神宫,就能闹出那么大动静,因为花钱的地方实在太多。
陈乾还没走到潍州到盐州这段路,心里已经数落自己犯下的三大糊涂:第一,贸然废除天下的徭役;第二,推行募兵制;第三,要取消租庸调制度,这完全是在没摸清情况下的瞎指挥。
这下可好,他跟王勇有得一拼。幸好他因为陈慧的事儿要去扬州,半路上看到了现实的残酷,要是硬着头皮推行那些政策,估计下场跟王勇也差不了多少,想想都后怕,汗毛都竖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