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天气霜降之后,气温就开始从凉爽走向了寒冷。也预示着寒冬临近。农人们,也由秋收忙碌逐步清闲下来。
今天村上来了拉弦子唱书的。因为不知道他的名字,又因为他是个看不到东西的盲人,村里人带着半开完笑的叫他,瞎老汉。
他每次听到有人喊他,总是笑呵呵的应着,并拉了拉竹棍对前头引路媳妇说:“到了吗?”
“到了。”老妇人就回答说。
瞎老汉背后背着简单行李包,肩背着坠胡,穿着蓝色的中山装,头上戴着蓝色前进帽。老妇人则穿着花格的衣裳,背上背着矮脚鼓,矮脚鼓上还扣着一面铜锣,斜挎着粗布做斜肩包,鼓鼓囊囊的装了很多的东西。
书场和以往一样,还是村西头的空地上。老妇人卸下身上背的乐器和应用之物将瞎老汉安置好,便拿着铜锣在村里前街,后街的敲着铜锣转了一圈。便回到村西头的空地。等待人们吃过晚饭来听坠子书。
每次瞎老汉来我们村的住宿,都是村长安排在牲口屋老财爷那里。
吃过晚饭,人们都搬着小板凳,陆陆续续的来到村西空地听书。我们也拿着手电筒四处晃着手电筒的光柱,嘻嘻笑着来凑热闹。
坠子书是我们这里民间艺术,追子书是说唱艺术,多以沙哑腔居多。也充分体现出,江湖艺人颠沛流离生活的不易。
坠子书以坠胡为主,配上脚梆,简板和矮脚鼓有的还有铰子,醒木之类的乐器。地域的不同,所配的乐器也有所不同。不论怎么改变,坠胡是坠子书里必不可少的乐器。
这种走街串巷的民间艺术,深深吸引着,每个娱乐形式很少的农村的人们。这也是农人们进入闲暇的冬日里的乐趣之一。
农人们以一个半包围的围坐方式在瞎老汉正面。我们这些孩子就地围坐在离夏老汉最近的地方。双手托住腮帮,仰着面,看着再调坠胡的瞎老汉,老妇人将拉扯瞎老汉用的竹竿竖起埋在地上挖好的坑里。被点亮的风灯,用自制的铁钩挂在上面。这并不是为瞎老汉照明,而是为了让听坠子书的人们再黑暗中把目光和注意力集中于此。老妇人又直起三条腿的的矮脚鼓。
开场瞎老汉先唱了一小段《吹牛》作为开场。熙熙攘攘人群也安静下来。瞎老汉唱腔粗犷浑厚,铿锵诙谐,边说边唱,嗓音里充满沧桑感,有着朴素的乡土风味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坠子书以唱为主,唱中夹说,所用唱腔主要包括“平腔”、“快扎板”、“武板”、“五字坎”和“垛板”等。瞎老汉将其表现的淋漓尽致。
先唱了小段作为开场,把农人的注意力拉到瞎老汉这里,瞎老汉开始了长篇大段演唱。
“说书不说书,先拍惊堂木。天也不早啦,人也不少啦,鸡也不叫啦,狗也不咬啦,咱闲言少叙,书归正传。说的是岳飞大战牛头山,王祥卧冰惊动天。孟姜女哭的长城翻,三英结义在桃园唉……”
“好!”一大段的开场白赢得了临书场上农人们叫好声。
记忆中瞎老汉的大段,一直唱到小半夜,才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