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路有识之士的争相投奔,让吕浩的招兵计划异常的顺利。
他亲手规划分配了岗位,并令其呈现出一股奇异的结构:绝大部分由技术人员构成,没有多余的行政岗位。
就导致100个人里面有90个都是玩技术的,剩下10个是管理人员,如此布局能让公司资金用在刀刃上,效率能极大提高。
这恐怕是研发技术最为理想的企业状态了。
但想要这么实现的前提是:首先要有充足的资金,第二是不受短期项目干涉,第三股东不会盲目插手。
这是那些上市公司、大集团很难实现的状态,因为一个项目必然会遭受高层、董事会、股东各方面的压力。
特别是一个长远的战略项目,追求短期利益的股东们必然“天生短视”,然后就带来了决策分歧,进而卡住资金预算,各种行政干扰又导致效率低下。
大集团企业的内部管理效率之低下,是外界很难想象的,人越多效率越低,甚至会发生那种大SS发布会上豪言壮志提改革,高层斗志昂扬跟进,中层不得其解,底层一头雾水……最终大半年过去了,进度仅仅是“新建文件夹”。
没错,说的就是某第二个字母开头的视频网站。
吕浩也在大企业工作过,他很清楚这种怪圈,所以他一直很抗拒把公司做大,更不想追求上市化。
因为规模做大了,必然会把效率降低。
直到他获得系统升级后,出于对自身能力的自信才有所改观。
于是折中呈现出来的就是科技公司这种90%技术人员的结构。
因为他是集团董事长,绝对控股股东,他能够实现这种不看短期,只看长远将来的投资决策。
放眼国内这么多同行,他就算不是独苗,也是巴掌数量的稀少了。
最显而易见的好处是,效率飞快!
也就是春节后上班的两个月里,吕浩就将AI的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的模型建立起来,说直白点就是亲手造了一套属于他自己的车轮子。
造好了车轮子后,事情就变成了像金融编程里的直接导入指标数据,或者直接引用指定函数的自由发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