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叛乱的平息,大明勋贵豪商出海,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
不久之后,一封圣旨刊登在了《大明日报》上。
“自太祖开国,分封藩王,本为拱卫皇室、安邦定国之策。”
“然时移世易,今北方边疆已定,再无动乱之忧,而藩王之制渐生弊端。”
“土地财赋集于一方,军权在握,隐忧日显,长此以往,恐危及国本,扰民生息。”
“朕承天命,君临天下,念及大明江山社稷之稳固,万民苍生之福祉,以天下为念,决意革新。”
“自即日起,撤除现有一切藩王封号,收回封地、军权、财赋之属,一应归朝廷统辖。”
“诸藩王及眷属、属官等,需尽速筹备,移往海外之地,重新就藩。”
“从今往后,大明藩王,只封边远蛮疆之地。”
“朕望尔等能效仿周王朝之藩王,怀壮志豪情,开疆拓土于蛮荒之域。”
“海外之地,虽艰难险阻重重,然亦充满机遇,正可为我大明拓展新土,扬我华夏威名。”
“朕深知此举不易,然为大明万世之基,不得不为。”
“朝廷亦会妥善安排行程,供给必要物资,保尔等途中无虞。”
“抵达海外后,诸藩王若能勤勉奋进,建功立业,朝廷亦不会忘却尔等功绩,当有封赏。”
“望诸藩王深明大义,顺应天命,勿生异心,速遵朕旨行事。”
“如有违抗,定当以国法论处,严惩不贷。”
“钦此。”
这道圣旨一经公布,立时在朝野间引发了轩然大波。
此前藩王叛乱之事,朝廷虽未明文昭告天下,但在民间早已传得沸沸扬扬、人尽皆知。
如今朱允熥一道圣旨,将所有藩王废除藩位,将其全部分封至海外,自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天啊,陛下竟然下旨废除了天下藩王!”有人惊讶万分地说道。
“当初诸藩王谋逆叛乱,居心叵测,如今被废藩,也算是罪有应得、咎由自取。”
有人接言,脸上带着一丝解气的神情。
“严格来讲,并非是废除,而是移藩海外。”
另一名较为冷静的人纠正道。
“听说海外之地富饶无比,眼下勋贵豪商都争着出海,藩王们出海,似乎也不算是多大的惩罚吧。”
有人小声嘀咕着。
“话可不能这么说,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海外之地或许是捞金的好去处,但藩王们在国内早已尽享荣华富贵,如今出海,远离故土,失去了在国内的权势和根基,肯定会历经一番磨难。”
“陛下旨意已下,他们也只能服从。”
“是啊,而且不管怎么说,连藩王们都出海了,咱大明向外扩张的国策,是就此定下了。”
“眼下朝廷还在对女真三部用兵吧,听说是连战连捷,想必也快要平定了吧。”
……
很快,藩王们便纷纷登船,一艘艘地启程出海了。
朱允熥也极为重视,多次亲临金陵城的码头,为他们送行。
展现出其作为晚辈的“孝心”!
原来各藩王所率领的三卫亲军,在被收缴武器之后,一部分仍作为藩王的亲卫,随藩王一同出海。
这部分人所占比例极少,还不到十分之一。
毕竟,出海航行所需的人力有限,无需过多人马。
另一部分则被编入大明军事学院,接受全新的思想教育和军事技术培训,等待日后编入新军。
而更多的士兵,则转身成为了工人,进入金陵附近的各个工厂工作。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工厂如雨后春笋般越办越多,规模也日益壮大,对工人的需求自然也越来越大。
藩王的亲军们个个身强体壮,无疑是十分优秀的劳动力人选。
……
“朱高煦赐自尽!”
勤政殿内,朱允熥面色冷峻,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决定。
虽然叛乱已然平息,但余波尚未完全消散,对于牵涉其中的人员,必须要妥善处理。
“那燕王他们呢?”杨士奇恭敬地出言询问道。
“也让他出海吧。”
朱允熥一边说着,一边在地图上画了一圈。
“就是这一带,让朱棣和朱高炽前往此处。”
他所指的地方,正是欧洲。
那里与其他蛮荒之地截然不同,早已是诸国林立,彼此之间战火纷飞、征战不休。
而朱棣向来热衷于率兵出征作战,将他派往欧洲,恰好能让他施展自己的军事才能。
“对于枪械厂的吴子承、张沐阳,以及子弹工厂的陆有林、张伯约等人,该如何处置,还请陛下示下。”杨荣又进言问道。
“该怎么处置,朝廷自有规章制度。政务处和军务处商议一个章程,呈交朕签字核准即可。”
朱允熥一脸轻松地做起了甩手掌柜,似乎对此并不在意。
“遵旨!”殿下的众大臣连忙齐声应道。
“陛下!”吏部尚书詹徽出列,恭敬地说道:“自陛下亲政以来,设立了政务处、军务处,又增设了诸多部门,所用官员的人数大幅增加,如今朝廷的官员,已然隐隐有了供不应求的趋势。”
“臣以为,陛下该开恩科了,今年组织秋闱,明年入京考试,如此方能解决朝廷的用人之忧。”
“科举考试?”
朱允熥微微一愣,随即陷入了沉思。
其实这件事,他此前与杨士奇、杨荣、姚广孝等人早已商议过。
用人之道,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至关重要的大事。
平心而论,科举考试并非是选拔人才的最佳方式。
然而,除了科举之外,又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
举孝廉?
世袭制?
还是军功爵制?
实际上,对于军功爵制,朱允熥虽未明确下旨推行,但在某种程度上已然在实施。
藩王以及功勋豪商出海,便是一种变相的军功爵制。
他们在海外获取利益,不仅能够发家致富,还会得到朝廷的封赏。
对于其中能力出众、脱颖而出的人,毫无疑问会被提拔为官员,甚至封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