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四五章大智慧与小聪明
吴昊这样的想法,这么说,并不是有意的贬低自己的民族,更多的是怒其不争。
在滨海的时候,他就发现一种现象,那就是滨海的马路,刚刚修好又刨开铺煤气管道,过半年又来铺水管,没过几天又刨开铺液化气管……
虽然那时候在滨海由他主政,不过,这种问题,开了几次会,有了好转,但并没有彻底解决。
而最让吴昊吐槽的就是高速公路,那种速度,世界第一,一点问题也没有,妥妥的。但同样你会发现,刚修好一年,不是这里在修路,就是那里在修路……
如果吴昊不是当领导的,他还真的不知道这其中的猫腻——因为每一次返修,都会计算在当地的GDP里面。简单的说吧,修一条路要十个亿,再修一次又得花八个亿,再修一次还得花五个亿,我们的GDP就二十三个亿了。
这可是主政者的政绩呀。
在这一点上,那些外国人显得就不那么灵通了,一次就花了十二个亿,比我们多出百分之二十。
不过,这些都是表面现象。表面上看起来人家花的钱多一点,人家的速度是慢了一点,但是一次到位,用不着折腾和浪费。
从心里讲,吴昊还真的对“速度”不是十分的感冒。在他看来,所谓“快”,首先要以保证品质为前提,只有这样的快,才有意义,否则来得快也去得快,生得快也死得快,建得快也倒得快。但没有办法,吴昊只是一个地方领导,上面的精神你得遵守,领导的话,你得听。吴昊在干部会议上多次强调,任何的发展都应该遵循自然科学规律,不要想一蹴而就,违背自然规律的拔苗助长,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做品牌也是如此。
吴昊要求自己的下属,不管是什么样的工作,不要急躁,不要急功近利,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专心专注地发展,要有一种长期的准备。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三十年、五十年之后,出现一批大品牌。
不过,这里也有一个矛盾。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那就是下面这些当领导的,谁都希望在自己的任期内出成绩,放卫星,有政绩,这是仕途晋升的资本。
吴昊真要是黑脸儿,谁的面子也不给,那就等于在断送下属的仕途——因为你这么搞,其它地区照样在放卫星,最后上去的,肯定不是你的下属。
这也是吴昊不得不妥协的原因。
吴昊在滨海特意搞了一个“品牌’工程。品牌是什么?品牌对消费者而言就是一种体验,或者是一种可以信赖的承诺,而对企业而言就是获利的工具。所以,做品牌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投资。当然,有些投资可以立竿见影,而有些投资可能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回报,而是需要等很长时间以后才能够看到成效。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话说的有道理,不过,不适应仕途观场,因为一个周期之后,你就是过去式了。这也是这些企业领导缺乏长远目光的原因。
长远目光需要在品牌建设上加大投入,而且这种投入
短期内很难见效,这需要你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