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超越人类!
这种研究方式在人类世界之中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
且不说有没有这么多具备足够知识积累和操作经验的材料学专家参与试验,就算有,单单是这过程之中的物资损耗就承受不住。
每一次实验,都需要极为精密的设备参与,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大量的珍贵原材料。
但在李青松这里,这一切却全都不是问题。
材料学专家?
我有啊,有很多。一百万不够的话,我甚至能拿出来一亿个。
每一名克隆体,就算是种地的、养猪的、跑车的、扫垃圾的,只要有必要,随时可以化身为材料学专家。
物资损耗?这也没关系,那么多工厂整天全功率运转,生产出的那么多产品是做什么的?
是为了让每一名克隆体都过上美好的生活?
当然不是,而是为了支撑科学实验的消耗啊。
两大障碍,在李青松这里统统不存在。于是李青松便以理论上最高的效率,展开了材料学方面的攻关,并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不断尝试,不断迭代,不断优化,最终找到了合适的材料。
一种以金属铌为添加元素,采取了高压锻造方式生产出来的钢铁。
终于完成了材料学方面的突破,制造合格的高速转向架,对于李青松来说便没有了障碍。
此刻,经过了几十年光阴的持续攻关,一台合格的高速转向架终于摆在了李青松面前。
它的整体结构像是一个半球,上面延伸出了一些支架,倒有些像是天线。
这台天线便被李青松摆在了一个正在剧烈晃动,不断摇摆的试验台上。
这试验台虽然在不断晃动,但不管它怎么晃,采取了特殊避震和稳定系统的它,却始终只有外壳内部的那个半球在晃动,外层始终保持稳定,丝毫不动。
不仅如此,它上面的那些支架还在快速转向,一会儿指向这边,一会指向那边。
看着像是树枝在大风之中无规律的摇摆,但从那些支架上释放出的指示光却表明,这并不是无规律的摆动,而是有意识的操控。
那些光线总是会精准的指向前方那面巨大屏幕对应的数字之上,虽然那些数字极小,肉眼凑近了都看不清楚,虽然两者之间相互距离高达百米。
几十个支架同时快速瞄准,丝毫不乱,也丝毫不错。
看着它的表现,李青松终于满意的点了点头。
“别的什么都好,就是对于金属铌的用量大了点。
这玩意儿可是稀有元素啊,当初地球上最大的一座铌矿,储量也不过才几百万吨的样子,木星系统这里就更少了。
想要大规模制造,还是得向岩质大行星,向小行星带去找。
不过也没关系,未来我在太阳系内部建造几座采矿基地就是。”
此刻高速转向架也研发成功,整个拦截系统便只剩下了最后一个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