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处理系统。
数据处理系统是整个拦截系统的大脑。雷达捕获到了目标信号,必须要先由数据处理系统作出计算,通过目标的轨道和航向,结合自身的轨道及航向,以及当前情况下,现有防御武器的运行状态、朝向、飞船姿态等等数据,综合作出决策,向转向架下达指令,转向架才能将合适的武器朝向合适的方向,电磁炮和激光炮才能激发。
数据处理系统虽然重要,但说到底不过是一台性能较高的计算机而已。
而此刻李青松已经攻克了2纳米芯片的制造工艺,已经可以批量生产了。
2纳米工艺的芯片,已经完全足以承担起这个数据量的计算。
于是,伴随着高速转向架的研发成功,建造一艘真正“现代化”战舰的最后一个障碍,终于被李青松彻底拔除。
持续了几十年时间的漫长大规模科研攻关,终于有了阶段性的成果,让李青松也可以微微的松一口气。
但也仅仅只是微微松一口气而已。
李青松没有忘记,悟空ai还在时刻等待真实有效的战场数据作为食物。
现阶段的悟空,仅仅只能在超算模拟的虚拟空间之中,以一些虚拟的数据作为食物而已。
那么……
李青松立刻做出了决定。
造一艘真正的现代化战舰出来!
此刻因为相关技术刚刚出现突破的缘故,相关生产线还未准备好。
不过没关系,在现有工业体系之下,定制化生产,也能将这一艘战舰的相关零部件全部生产出来。
于是,飞船外壳工厂、发动机工厂、二次加压模块工厂、转向架工厂,等等等等,总计涉及到的1.6万座零部件工厂在五天之内,将所有零部件全部生产了出来,全部运到了真空组装车间内。
组装车间保持着极高的真空度,其物质稀薄程度要比真正的星际太空还要高。
以距离木卫三约五千公里处为例,就算是物质如此稀薄的太空,平均每立方厘米都有大约10个粒子,但在李青松所建造的这座真空组装室之中,平均每立方厘米的粒子数却仅为3个。
在如此之纯净的空间之中,各式各样的零部件开始了精密组装。
在过去的众多生产建设之中,李青松深刻的体会到了一个道理。
对于飞船这种零部件极多,甚至多达几十万上百万个零部件的工业品来说,某一个零部件的生产并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将其组装在一起。
这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性工作。稍微一个不好,就可能影响飞船的整体性能。布线有一点不合理,就可能导致故障。
但幸好,李青松对此早已经驾轻就熟。
上百名克隆体在“神工”ai的辅助之下,操纵着精度极高的机械臂,将真空室之中的零部件一点一点的搭建在了飞船框架之中。
不断的焊接、黏合、紧固、连接,足足忙碌了十几天时间,才将这真真正正有史以来第一艘现代化的水星级战舰组装了起来。
看着这艘整体呈现出碟形,外部深灰颜色,直径约16米的飞船,李青松心中满是喜悦。
这艘飞船的诞生,意味着至少在战舰相关技术方面,自己已经彻底超越了曾经的人类文明!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