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村随便找户人家,日子也不会过的比张家差呀!
砍柴回来的张来宝见门外站着三个人,仔细一瞧,这才高兴的朝屋里喊人:“媳妇,你快出来看看,大伯他们来家做客啦!”
正在里头哄娃的安心绵听了这话,抱着五个多月大的儿子,想都没想的冲出来。
见到熟悉的家人,眼泪不知道怎么的,止不住的往下掉。
她后悔么?
张家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过的还不如安家,说不后悔那是骗人的。
可一想到张来宝对她好,公婆也不刻意刁难很好相处,小叔子和小姑子单纯热情,她也就歇了抱怨的心。
人,得学会知足,知足者常乐,这样生活也能简单快乐些。
“大伯、二弟、大姐,你们怎么来了。”安心绵话中带着哭腔,不忘伸手把人迎进去。
张来宝早就放下手中的柴火,风一样的往远处的田垄叫人。
家里来了贵客,张父、张母肯定得回来招呼。
这是张家的礼数,也是张家对亲家的态度。
安大伯的表情十分复杂,眼前瘦了一圈的侄女,好似还黑了不少,说不心疼那是假的。
他点了点头很进去,努力不把这种负面情绪表现出来,免得侄女夹中间难做人。
张家的房子很破,底下是用大石头堆起来,上面是黄泥和木头,屋顶铺着干草,
说牢固嘛也谈不上,可终究能遮风挡雨,勉强算了家。
张来宝是家里的大儿子,底下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没有其他亲戚,人口很简单。
张家村是三十年前新组建的村子,村里人大多是独门独户,因为姓张的人多,便直接叫做张家村。
安心柔眼睛红了一圈,后悔当初的任性,因为自己的自私,让亲妹妹变成今日这副糟心的模样。
才多大的姑娘,孩子都五个月大了。
“来,让大姨抱抱。”安心柔接过三妹手中的娃娃,看着瘦瘦小小的张有田,心疼的同时十分心酸。
安心绵去厨房找了三个缺口少的土瓷碗,搁了自家做的茶叶,倒了水端出来。
“大伯、二弟、大姐,喝茶!”安心绵努力让自己的语气平缓着,已经好久没见到家人,说不激动那是骗人的。
安大伯作为长辈,客气、礼貌的伸手接过茶水,抿了一口,平日不爱喝茶的汉子,也能唱出碗里的茶水不太好,有种奇怪的味道。
安书恒小呡一口,然后装作不在意的放在一边,艰难的把口中的茶水咽下去,笑道:“三妹,娘让我们过来接你回家!”
“回家。”安心绵直接愣住,有些惊讶耳朵听到的话,眼里露出喜悦,“娘,她不生我气了?”
“瞧你这话说的,娘是那种小气的人吗?”安心柔翻了白眼解释:“娘连我都不气了,又怎么会和你生气。”
“那就好!”安心绵松口气,悬挂在高空的心,总算踏实了,“大姐,娘让回去做什么?四弟要订婚了吗?”
“呸,订毛的婚,就周家人那群滚蛋,不提也罢。”安书恒觉得话有些多,咳咳两声,把目光转向安大伯。
这就是长辈跟着的好处,很多话不用他来说,轻松很多。
安大伯知道自己今儿的任务繁重,硬着头皮说,“等你公婆回来再说。”
免得说两遍,怪累人的,心累。
张来宝的脚速很快,没一下就把在田垄干活的爹娘叫回来,连同弟弟、妹妹也一起回家。
张父见了安大伯,紧张的说不出话来,大儿子骗回来的儿媳妇,让他在亲家大伯面前矮一截。
两家人见面,嘘寒问暖是少不了的。
安大伯是个直爽的人,不喜欢拐弯抹角的说事,直接开口道:“亲家公亲家母,我们这次来,是想问问你们,愿不愿意和我们一起移居大西北?”
“大、大西北?”怎么是那?
张父、张母对视一眼,脑子乱糟糟的一团麻。
张家村的村民,多数是当年战乱逃荒过来的外乡人,张家的上一辈便是祖籍大西北。
这会儿听了这话,张父、张母猛地有些接受不了。
亲家是发现了什么,专门过来试探张家人的吗?
张父、张母脸上的表情很紧张,上一辈的事,他们连子女都没说,打算直接带进土里。
安家人没有理由知道的!
安大伯不是比卖关子的人,补充道:“村里人得罪了京城来的贵人,不走的话怕他们赶尽杀绝。”
“哦!”张父松了一口气,只要不牵扯上一辈的事,天塌下来都不怕,“亲家大伯,那为啥要往大西北走?”
“是呀亲家大伯,大西北可远了。”情急之下,张母脱口而出。
发现不对劲,立马捂住嘴巴,憨笑一声,站在一旁不说话。
老话一点也没错,说多错多,言多必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