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书阁捏碎一块泥土,看着农户拉着犁耕地,种田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春种秋收,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也收不了多少粮食。
若是风调雨顺,朝廷没有太多苛捐杂税,百姓一年到头还能有个温饱。
若是遇上天灾,地里颗粒不收,那对百姓就是灭顶之灾。
耕完地,林书阁拿过三角耧,这是这个时代出现的播种机,能同时播种三垄,可以同时完成开沟、下种、覆土三项任务。
三角耧林书阁在现代也见过,一些农村在现代也在使用,因而他看了一眼知道是怎么用的。
他在前方牵引,周度帮忙在后面扶着,不一会儿,就播好了三垄的种子。
今日太阳有些烈,他和周度干完去旁边喝水,李县令已经站在旁边休息了。
周度以手扇风,“每年这个时候就会庆幸我家中还算小富,不用干农活。”
林书阁看着还在耕地的农户,“二郎,一亩地一年能收多少粟?”
周度擦了擦汗,回道:“三石左右吧。”
三石,不到两百斤。
“走吧,帮忙灌溉。”林书阁合上竹筒,起身说道。
“哎,这才歇了多久,你等等我。”周度连忙起身追上。
灌溉南方多用翻车,但是并未传到西北,这里还用的引水灌溉,通常是挖出一道水渠,将溪水引过来灌溉农田。
林书阁现代时曾经在西北城市兰州参观过大型水车,是明代修建的。修建者参考了南方所见的翻车,引黄河水进行灌溉。
林书阁一边帮忙挖渠,一边想着,可以工匠试着做一个试试。
视线扫过远处犁地的农户,工业社会的大型耕种机器他一个文科生造不出来,但是唐代出现的曲辕犁总能造出来吧。
“走吧,别看了,大人让我们一会便回去。”周度看着一脸沉思的林书阁,提醒道。
“好,马上。”林书阁还沉浸在曲辕犁该怎么造的问题里,没听到他说什么,随口应道。
周度见他嘴上说着走,结果根本就没动,微微提高了声音。
“林淮亭。”
林书阁被吓一跳,瞪了周度一眼,“怎么了?”
周度无语,“你还说怎么了,你在想什么?叫你都没反应。”
“我还有事。”他将手中的锄头丢给周度,自己往李县令在的地方跑了过去。
周度:“……”
李县令人到中年,干活不比年轻人,早早就已经停下歇息了。
其实往年大家都是做做样子,给民众起个示范作用就行,今年不知怎么的,县衙官吏干得热火朝天的,搞得他都不好意思偷懒。
他抬头看了看刚到头顶的太阳,正感叹民生多艰,却见到今日干得最投入的人跑了过来。
嗯?这是终于干不动了?
他刚想开口调笑两句,年轻人还是得多动动。
不想,林书阁见到就开口说道:“大人,我想造几样东西出来。”
哦,他又有想法了。
李县令面不改色问道:“你要造什么东西?”
“一种是用来犁地的工具,一种是用来灌溉的,犁地的……”
“什么?你要造农具?”李县令震惊地看着他,胡须都要被吹起来了。
“是,下官见农户犁地虽然已经用上了铁犁,但是用的是直犁,我说的这种叫曲辕犁,在原来的辕头上安装犁评,可以转弯和调头,使用更加方便,可以先用木制的,前面的犁铲用旧的就行。”
李县令抑制住激动之情,面无表情道:“铁制犁器等我报给魏使君,木制的倒是可以一试。还有,你不是说还有灌溉利器吗?”
“嗯,下官在书中看过,南方多水,灌溉多用筒车,我们可以试着改造一下,一种是木桶筒车,一种是……”林书阁仔细回忆以前见过的照片和实物,尽力描述。
“等等,我们先回去,我即刻召集工匠,你先把图纸画出来,慢慢想不着急。”李县令差点蹦起来,竟然有两种?
看来我们甘州又要扬名了。
他急忙让县衙官吏去召集本县有名的工匠,自己和林书阁边走边聊怎么建造农具。
等周度慢慢干完活过来找人时,已经不见一丝人影了。
周度:“……”
还能不能做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