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良在前面引路,走的不是城门外一直向南的大路,而是向西拐向安化门之后再向偏西南方向前进。
初次走这路的殷清风问道:“良叔,刚才那明德门外的大路是通向哪里的?”
“郎君,那路通向子午道的出口,进了子午道可以去荆楚也可以去巴蜀。”
殷清风说道:“原来是大名鼎鼎的古栈道啊,以后有机会去看看。”
此刻的殷清风有种好似离开笼子的般的心情,大喊道:“妞儿,跑起来,看看车队走多远了,咱们追上去。”说着,殷清风用脚跟磕了磕身下的白雪。
白雪瞬间将速度提升得飞快。即使这路况很烂,也不耽误她的速度。只可怜殷良等家将赶紧催马直追,但也只有在后面吃灰的份儿了。
三十多辆马车组成的车队,由一个三十来岁叫殷寒来管事带队。殷清风的家人不放心他,把能带的都带着。上面装着衣服被褥、锅碗瓢盆、床具书桌、笔墨纸砚等等一应用品。
李世民说那里是空闲,所以殷清风也没派人提前查看,只要去的时候把能用上的都带上就对了。
车队在城门开了之后就出发了,六七十里地又是大队人马,不早些出发是不行的了。
等一马双骑越过一座两百多米的木桥后就追上车队。殷清风在车队边放慢了马速,“寒来管事,我听说咱府里在这附近有一个庄子,你可知道在哪里?”
“回郎君,刚才实际上已经路过那庄子的田地了,只是那庄子的所在距离大路向西几里地,所以郎君没留意到也不奇怪。”
殷清风回头望了望,“原来如此。“那处庄子的田地不知有多少亩,寒来管事可是知道?”
“小的之前就是负责那处庄子的营生。那处庄子有六百四十顷。”
听完殷寒来的简单介绍,殷清风在心里快速的盘算起来:“六百四十顷,加上山庄的总共土地约是现代的七万四千多亩。如果按照自己改进后的种植技术来算的话:单纯种植高粱一年是一万五千吨左右、大豆两千五吨、紫花苜蓿是十三万吨、大麦一万三千吨。
幼牛期每天吃五公斤、育肥期每天十公斤、追肥期每天十二公斤;成熟期每天二十公斤。现在是三百四十头牛,每天吃就得吃近七吨。一年下来就得两千五百多吨。再加上几匹马,一年下来有三千吨就够了。
现在看来,这土地是大有富裕啊,看来要好好规划一下这些土地了。苜蓿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弄来种子呢,看来今年得先种些大豆了。不过即使都种大豆也是不行的,还得弄些青草、秸秆等青饲料才行。”
殷寒来看殷清风看天没说话,也不知自己哪里没说对,正忐忑呢。
从深思中醒过来的殷清风接着问:“寒来管事,那六百四十顷之前都种的什么?”
“回郎君,去年那里种了五百五十百顷的黍和菽、八十顷的各种蔬菜和十顷的果园。”
“听说那庄子靠近沣河?”
“回郎君,能有十五、六里的样子才挨着沣河。距离潏水倒是近些。”
“那寒来管事可知周围哪里种大麦和高粱的?”
“回郎君,小的不知哪里种大麦,不过沣河对面去年种的是高粱。”
殷清风一听来劲了:“你可知那片高粱地有多少亩?”
“小的和那片庄子的管事交谈过,能有七十顷。”
七十顷,他们的产量每顷能有五百斤就不错了。那就是一百七十吨,加上青杆晒干后也能有一百多吨。
“这样,寒来管事,你之后几天辛苦一下,把周围百里之内的庄子、农户都摸查一边。回来告诉我他们各自有多少亩,然后当时就签协议。协议的内容就是种高粱和大麦。至于收购的价格嘛,就由秋收时的粮价计算。”
“小的全力完成郎君的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