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516肃清残倭
“去澎湖还是魍港?”
有倭酋开口问道。
“澎湖吧,我这几天看天象,风已经起来了,就是小了些,跑澎湖应该可以。”
倭寇老大拍板定下后,又凶狠的对其他人说道:“今夜就出海,突破明军水师前,我们的目的地不准告诉手下人,嘴巴都严实点。”
倭寇首领只打算带着部分手下逃跑的消息,俞大猷他们当然是不知道的。
实际上,在许厝倭巢留守的倭寇也不知道,他们已经被他们的首领抛弃了。
虽然俞大猷已经严令水师舟船戒备,防止倭寇逃窜,可是明军水师这两年因为无战事,早已经松懈下来,已经不再是他俞大猷曾经指挥过,敢和倭寇在海上交战的水师船队。
而倭寇要逃窜的目的地-澎湖,自然就是澎湖列岛,只不过现在已经成为倭寇盘踞的巢穴。
澎湖列岛,在元朝时就设立了澎湖巡检司,和大部分人想象的不同,设立巡检司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证这片海域的安宁。
随着三路大军吃罢战饭,每名士卒又分发了一些干粮,今日明军是打算一鼓作气彻底消灭残留在大陆上的倭寇。
连续派出几波人往平海卫城送信,另一边只能按照自己的防御阵地,各自组织防御,抵抗明军的攻击。
清晨的时候,水师昨晚遇敌的消息传到明军军营中,俞大猷得知昨夜有倭船逃离,也是大惊失色。
不过也因为巡检司的建立,对列岛及周边海域实施管理,澎湖列岛也就此纳入中国版图。
这两千多人,也就是原先驻扎在许厝的全部倭寇了。
留下的这些小首领,有些平日里关系还不错,有些就是对头,也只有首领才能压制住他们。
这个时候,他也没心思去追寻倭寇踪迹,大海茫茫,已经很难确定倭寇逃脱的方向。
左右两路明军在阵前已经摆好架势,可中路的戚继光部准备的时间就稍久一些。
现在的俞大猷,已经意识到火器集中使用的好处,密集火力打击下,能承受的住的部队还真不多。
毕竟,在海上,可没有管你是谁,因为在这里根本就没有秩序可言。
倭寇营寨里,巡逻倭寇可不少,说明倭巢里还有许多的倭寇未逃跑,而这些人显然是被倭寇首脑抛弃的炮灰。
很快,刘显、戚继光闻讯都赶到了俞大猷这里,了解海战情况。
佛朗机炮后,数名明军士卒正在做着开炮的最后准备,而虎蹲炮相对简单些,只有两个人蹲在炮后。
倭巢内的倭寇没有统一指挥,都是各自为战,到这时眼看不好,小首领早就没有继续在这里死战的想法,纷纷带领手下精锐夺路而逃,向身后的平海卫城跑去。
也只能说倭寇亡命奔逃,又是趁夜摸黑出逃,水师拦不住也是可以理解的。
澎湖巡检司区划隶属于福建泉州府,主官为澎湖寨巡检。
倭寇装备好了,对于他们这些长期在东亚和东南亚海上航行的船舶来说,也是一场灾难。
刘显看完军报,就叹气道。
今早起来,他可没听到倭巢那边有什么动静。
而在中路的倭寇,后退的更加厉害。
澎湖巡检司不但是澎湖群岛的首次行政区划,也是台湾地区的首次官署设置,但台湾本岛并未在内,击败元朝取得政权的明王朝仍依循前例于澎湖设置该官署。
也就是倭寇没有冲出来,若是倭巢营寨打开,虎蹲炮后就只会有一个炮手停留,打完就要退回阵后。
近两千倭寇搭乘大批倭船逃离大陆,明军水师自然还是发觉了情况,只是此时天色昏暗,明军水师携带的强大的火器无法发挥出足够的力量,虽然成功拦截了部分倭船,可依旧有大批倭寇乘乱冲出明军水师的包围,随即扬帆而去。
伴随着鼓声,左右两个明军营盘也跟随敲响战鼓,兵士们整装出营。
包括虎蹲炮在内,都上抬炮口一定角度,对倭巢内的倭寇实施火力打击,而左右两路明军则维持着军阵缓缓靠近倭寇栅栏。
随着中路戚继光部营寨响起隆隆战鼓之声,营寨大门打开,一列列士卒排着整齐队形出营,向着许厝倭巢前进。
不过,由于倭寇出没,台澎地处海隅,时常遭遇倭寇袭击,运输辎重的货船也时常遭到抢掠,明政府遂采取坚壁清野政策,于1384年实施封海政策,予以废除。
因为是晚上,明军水师也说不清楚有多少倭船逃跑,报告的情况自然也很含蓄。
倭寇团伙里,对于命令还是很服从的,至少在没有露出败绩以前,没人敢不尊军令。
俞大猷和刘显也都没想到今日交战居然如此轻松,嘴角也挂出笑容,从容开始调兵遣将,明军攻入倭巢内,随后才是戚继光部的中路大军。
吃了早饭,俞大猷走出营帐,感受到微微吹过的西风,再穿过手下将士,目光落到远处倭寇营寨,看到那些拆毁百姓房屋,取出木板房梁搭建的简易栅栏,俞大猷已经想好一会儿该怎么做了。
刘显、俞大猷部的进攻相对简单很多,刘显军中火器本就不多,而俞大猷虽然重视火器,可毕竟临时赶到南赣,就是奔着剿灭张琏等反贼去的,自然也没时间给部队寻摸火器,只能是以手上武器严加操练应急,顶破天就是把营中火器集中使用。
想要利用明军立足未稳之际,出动这支骑兵部队进行冲击。
而且,少量出售火器,也能让他们卖出更高的价格。
而按照后世考证的原由是,蒙元世祖远征日本因风失败,迂回台湾,道经澎湖设治澎湖,企图进取台湾,作为征日本之准备。
戚继光点点头,这次是要逼他们大开杀戒了,只有杀光残余倭寇,才能堵住倭酋逃走的消息。
倭寇难道不懂,眼见不敌还不脚底抹油开溜?
那是不可能的,对于大部分倭寇来说,打不过,趁着开战时的混乱逃脱,已经是一种本能。
至于刘显更是如此,也是从没有接触过水战的将领。
而这支倭寇骑兵,也是倭寇首领想到的出奇制胜之法。
此时若有西方的将领来到这里,自然也能看出,戚继光部队的训练和军阵布置,其实已经和此时西方军队水平不相伯仲。
明军分三路逼近倭巢,自然引起倭寇激烈的反应。
倭巢内,百余名倭寇骑兵牵着马在那里,不知道该不该趁明军靠近阵前的机会,对明军军阵发动一次突袭。
现在倭寇首脑跑掉了,可不能再让剩下的人溜走,必须将他们全部歼灭,否则就真没法交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