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如夫是哪里人?这是个难以定论的问题。他出生在苏州,儿时跟着父母来到绍兴,在绍兴落地生根。工作后,在杭州教书,一住就是十年。一架扬琴,三座城市,他的童年和青年生活颇有漂泊的滋味。
其实在乔如夫心里,他是有故乡的,他的故乡是绍兴。把绍兴当作故乡,不仅是因为他在那儿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时光,更因为绍兴这片土地让他感受到了音乐的气息,长长的巷弄,河上缓行的乌篷船,小贩的吆喝声。这座城市就是一首曲子。
说来也怪,乔如夫家里出过老师,但没出过教艺术的老师,因此他成了最特别的一个。他从小学扬琴,绍兴文理学院毕业后,在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当老师,是全校最年轻的在职教师。同时,他也是全校唯一没谈过恋爱的老师。从小他见到姑娘就不爱搭理人家,二十几岁时,朋友忙着谈恋爱,他一个人躲在琴房练琴;工作了,学校里不少老教师帮他介绍对象,父母也整天催着他对终身大事上点心,他都用一个字回绝——忙。在杭州师范大学教书有十年了,同年纪老师的孩子都能吹口琴了,他连女人的手都没牵过。是他长相不行吗?显然不是。虽说他个子不算高,可因为长年上台表演的缘故,站得很直,像个“1”字。他近视,戴眼镜,眼睛不大,可很敏锐,要是谁在他眼皮子底下弹奏时有一根手指放错了,他会立马叫停,揭开错误之处。他整张脸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鼻子,他的鼻梁又直又挺,鼻头尖得像三角形,好像什么事儿都能钻透。论长相,他虽然算不上美男子,但放在普通人里,气质还是高出一截的。论能力,他所带的学生不是全省艺考状元就是屡获大奖,各种荣誉拿到手软。如此年轻就有不凡的教学成绩,音乐学院院长也得敬他三分,可他为什么没空谈恋爱,要靠别人介绍才有对象呢?
——乔如夫手底下有个鉴湖民乐团。
从来杭州师范大学教书的第一年起,乔如夫就有组建民乐团的计划。这个民乐团不是学校社团组建的小乐团,只在学校里演出,它要能演奏完整的江南丝竹曲,能演到外面去,到越大的地方去越好;这个民乐团的核心力量还必须是没有名气却有潜质的年轻人;演奏员在乐团中担任什么位置,不看资历,只看演奏水平。乔如夫第一个拉常友泉,他最要好的同事入团,还把艺术总监的位置交给他。这在当时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照业内默认的规矩来说,乐团的艺术总监怎么也得是四十岁以上的高级教师,可在乔如夫那儿,什么规矩都不是问题,水平才是第一位的。
用常友泉的话说,乔如夫不是在和人才谈心就是在挖掘人才的路上。刚组建鉴湖民乐团那会儿,除去上课,乔如夫把所有精力放在拉人入团上,只要有天赋,他就想尽一切办法拉他过来。他还整天催常友泉帮忙找人,同时拒收想靠关系进来的人。为此,他暗中得罪了不少人。有一回杭师大教育学院院长推荐他叔叔朋友的一个孩子,是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的,专业拉扬琴。谁也没有想到,乔如夫人都没见就回绝了。听到乔如夫的回复,院长当即变了脸色。期末评优会上,乔如夫只拿了优秀奖,据说就是那位院长给了否决票。后来学校高层看在他多次为校争光的份上,把他的名字写进了优秀奖的末尾。
鉴湖民乐团的扬琴有乔如夫带领,二胡有常友泉负责,在杭州高校里小有名气,但他们还缺一个弹古筝的。常友泉帮乔如夫从各大音乐学校挖了几位弹古筝的,都是练家子,但乔如夫看了她们的演奏后,摇头说不行。乔如夫在别的方面都很好说话,唯独在选才上一直坚持自己的标准。他要找的不是演奏水平有多高的人,而是天生就该吃这碗饭的人。
其实乔如夫本不会遇上潘春吟,是因为三月初时,初中母校树人中学邀请他参加建校四十五周年纪念仪式,他才赶回绍兴。作为优秀校友,校长邀请他在仪式上为全校师生演奏一曲,他自然满口应下。每次上台前,他都要做足谁备,这回也不例外。为了保持状态,他每天至少弹奏三个小时,对着镜子温习仪态动作。演奏演奏,演字在前;琴声未起,姿态已有,演奏者的气质如何全在举手抬足间。
谁也没想到,演出前一天下午,扬琴的弦马断了。
如果在杭州,乔如夫根本不用担心,一个电话,乐器厂的维修师就会赶来处理。可他身在绍兴,杭州乐器厂的师傅现在赶过来也得晚上才能到,等修完扬琴,最后一班火车都停站了。他鼓捣了两个小时,琴弦还给拽松了,无奈之下,他抱着受伤的扬琴来到蕺山街。
把联系方式给潘春吟的那天晚上,乔如夫打长途电话给常友泉。电话接通的第一秒,他控制不住分贝,高声说:“你那边怎么样?”
“我在找呢,就是你的要求太高,很难啊!”常友泉带有一丝调侃地说。
“我找到了!”
“找到了?——哪个学校的?叫什么名字?”
“是个大姑娘,叫潘春吟,没上学,在蕺山街的木材店打工。”
“在木材店打工?”常友泉没明白什么意思,“她学什么的?”
“没学过器乐,但跟她师父学过修乐器。我跟你说,她给我的扬琴调音,有几个根弦都不用听音叉就知道高了还是低了!”
“她都没学过器乐,你怎么好让她进来?——你是不是脑子进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