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在大明普及教育,注定是一件难事。
大明百姓千万,其中文盲就占了七成,即便是朝堂之上的武官很多也是大字不识一个。
明朝初年,正是中原文化最为衰退的阶段。
前元时期,汉文化最为破碎。
这点从元史上就能看出来。
元史在内容上几乎错误百出,光是名字就频频用错了几次,人物传记更是一塌糊涂。
朱雄英这次重新修订大明民报,其中更深的用意便是想要普及教育。
更深层次来说,就是要开民智。
在明初,有必要开民智吗?
这个问题若是问到贵族子弟身上,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万万不可开民智。
哪怕是主流的儒家思想里面,也清楚的表明了万万不可开民智。
儒家所倡导的是贵族垄断国家上层,把握国家所有的权力,而下层人只需听从上层人的指挥和命令即可,因此儒家称自己的理想为:代天子牧民。
其中这个“牧”字显得格外扎眼。
在如今的大明,学习的成本是非常高的。
首先你得需要笔墨纸砚,光是这四样就不是普通百姓所能承担的起的。
古代如此多的大儒难道没有想到这一点吗?
他们当然想过,但是他们不愿改变。
大明当今虽然制定了很多推行教化的政策,但是所教化的也只是那些能上的起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