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四年(元始四年)
王莽将自己的女儿推立为皇后,并宣布大赦天下。
又派遣大司徒司直陈崇等八个人分别赴全国各地,考察社会风俗,为之后的事情做准备。
上有太皇太后和皇后支持,下有百官信任,百姓推崇,王莽认为是应该再进一步了。
八月
太保王舜等人上奏说:“《春秋》列举功德的大义,最高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次是著书立说,只有德行最高尚的大贤人才能做到这些。
对于作臣子的,就是生前得到最大的赏赐,死后成为人们景仰的大臣,殷商的伊尹,周朝的周公就是这样的人。”
一时之间百姓上书的有八千多人,都说:“伊尹做阿衡,周公做太宰,周公享有七个儿子的封爵,得到了超过上公的赏赐。对于王太傅的殊荣,应该按陈崇所说的办。”
太后不好决断,将奏章下发有司官员,让他们仔细商议章程。
有司官员上书道:“应该归还以前加封的二县以及黄邮聚、新野县的田地,用伊尹和周公的称号,给安汉公加封宰衡的称号,位居三公之上。
宰衡的属吏俸禄应该是六百石。三公上书衡奏事,开头要说‘冒昧地说’。官员们不得与安汉公同名。外出时随从期门亲兵二十人,羽林骑兵三十人,前后各十辆大车。
安汉公的母亲封为功显君,赏赐封地二千户,佩戴黄金印章系着红色丝带。赐他的儿子二人,王安做襄新侯,王临做赏都侯。增加皇后的聘礼三千七百万,合成一亿,以表明礼仪的隆重。”
章程既定,太后便来到前殿,亲自赐封。
王莽在前拜谢,两个儿子在后拜谢,如同周公的旧例。王莽叩头推让,出宫后呈奏赐封的事,表示只愿意接受给母亲的封号,而要退还王安、王临的印信以及爵位封地。
太后将事情下交太师孔光、太保王舜、少傅白宣等人,都说:“赏赐不足以当功绩,谦虚节俭,退避礼让,是安汉公一贯的品德,一定不能相依。”
于是三辞三让之后,王莽上书道:“臣在元寿二年六月戊午日发生事变的夜里,凭新都侯的身份被引进未央宫;庚申日被任命为大司马,凑数担任三公的职位。
元始元年正月丙辰日被任命为太傅,赏赐臣安汉公的称号,空占了六辅的官位。
今年四月甲子日又被任命为宰衡,身居上公之位。臣自己考虑,爵位是新都侯,称号是安汉公,官衔是宰衡、太傅和大司马,爵位尊贵、称号尊显、官职重要,一个人身受五项大的荣誉,实在不是臣下我所能胜任的。